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武汉大学“数智赋能的信息分析”研究生暑期学校举行

发布时间:2025-07-09浏览次数:

通讯员马昕亮、吴佩、于丽泓)7月2日至7日,由武汉大学研究生院、信息管理学院和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武汉大学“数智赋能的信息分析”研究生暑期学校举行。武汉大学副校长陆伟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科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孙建军教授,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李纲教授,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处丁宁副处长,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平教授,信息管理科学系主任陆泉教授,毛进副教授以及来自全国70多所高校约200名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出席开幕式。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安璐教授主持开幕式。

在开幕式致辞中,陆伟对全体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人工智能正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产生颠覆性影响,数智赋能与信息分析是学科发展的关键方向,他希望学员们借此学习机会,积极交流,开拓视野,共同努力,推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孙建军向学员们分享了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前沿的研究议题,提出构建“可共享、可追责、可治理”的数据运行范式,以释放数据的战略价值。

李纲指出,生成式AI大模型应与传统知识图谱双向赋能,构建涵盖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链等的体系,覆盖数据治理的全生命周期。

开幕式结束后,暑期学校进入专家报告环节。7月2日至7日,21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大模型技术进展、数据智能、数字化政府、应急情报、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信息治理等多个前沿领域,带来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

国际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ASIS&T主席Ian Ruthven教授作题为Information Avoidance的报告,指出信息规避并非负面行为,而是多样化信息实践的一部分,可能出于自我保护或管理信息过载等积极目的。他介绍了信息规避策略的分类和作用,并指出信息规避应结合信息搜寻等行为开展研究,以构建更平衡的理论体系,并呼吁在信息系统设计和社会协作中探索支持性策略。

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刘晓钟副教授作题为Responsible Generative AI Deployment in High-Stakes Domains的报告。他阐述了AI的目标、发展阶段、种类及发展方向,并强调其在执法报告生成、阿尔兹海默症筛查与沟通、新药开发和老年人健康检测等高风险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潜力,并着重讲解了如何在这些应用中提升大模型的可信性、逻辑推理能力、生成结果的可解释性以及人机协作效能。

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Ying Hsang Liu 研究员作题为AI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tadata Research and Practices的报告。他与DCMI 教育委员会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发放700多份问卷,发现信息专业人员认可 AI 对元数据任务的积极作用,也关注技能培训与决策透明度的挑战。研究结果显示预期效益对AI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

人民网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杨松主任在报告中解析了社交机器人识别技术,阐述其定义、特征及对信息生态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与发展历程,详解社交机器人识别技术的攻防对抗及前沿方法,指出模型适应性与海量数据处理效率等核心挑战。

北京讯飞研究院执行院长伍大勇系统阐述大模型技术进展,聚焦科技文献大模型,详细展示星火科研助手应用功能和多样化能力,旨在为科研工作提供全方位智能支持。

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吴鹏从企业管理视角为学员解析就业方向与未来选择,引导学员基于“沟通与社交—技术与研发矩阵”规划能力与职业发展,结合具体项目重点展示在应急管理、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政府数字化应用实践,强调通过融合IT技术、运营机制与客户业务价值的三角模型来创造社会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任明教授指出,生成式AI正革新信息分析领域,推动数据资源多样化、分析方法智能化与人机交互变革,其赋能数据要素市场开发,需结合提示工程等创新方法,应用于虚假新闻识别等场景,同时强调伦理与人类专业知识协同,教育中应融入 AI 技术,培养跨学科人才以助力行业发展。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顾东晓教授探讨了医联网环境下的智慧医疗健康管理,强调打破大模型单一数据驱动局限,提出三类知识融合的研究框架,以解决推理精度问题。他介绍了医疗知识服务系统开发、相关实验室实践,指出需强化数据基建,鼓励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推动创新。

陆泉强调数据智能作为新兴研究方向,正推动医疗健康领域的变革。其核心定义为利用数据传递的信息解决问题,强调自动化处理而非依赖人类分析。未来数据智能的发展,将更为聚焦人工智能主导资源建设,数据智能将作为管理思维驱动方案落地。

安璐分享了面向事件预警、响应与预测的智能信息分析的相关研究,详细阐述了突发事件的严重性评估与预警机制、应急响应缺陷信息的识别与预警、基于多模态信息的灾损分类及严重性评估、危机情境下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有效性评估、突发事件情境下微博舆情反转预测、网络反向议程设置的探测及预测等智能信息分析的研究实例。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永强教授阐释了“数智”的内涵及技术属性,划分了技术层面的采纳、抵制与信息层面的验证、接受等用户行为。他借助ASTI理论探讨技术悖论,介绍了Reskilling 等适应策略及效果。

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洪亮教授作题为“知识图谱、大模型及其社会智能应用”的报告。他阐述了知识图谱与大模型的发展历程与分类等基础知识,讲解知识图谱的本体构造、知识融合,大模型的强化学习、RAG 等技术,还提出模型参数优化相关问题,最后结合案例阐述两者的前沿研究及社会智能应用。

南京农业大学王东波教授作题为“大语言模型的认知与实践研究”的报告,指出大语言模型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虽然目前处于“前牛顿时代”,但已推动生产力变革。他介绍了其研发的“荀子”、“农政”两大垂直领域的大语言模型,强调情报学在数据处理中的优势,认为大语言模型需回归真实场景,对教育具有颠覆性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桂婕研究员聚焦数智赋能的开源科技情报分析展开探讨,她指出,美英等国已将开源情报提升至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当前该领域依托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处理多元异构数据,应用场景正从国防安全延伸至行业战略研究。针对新需求,她认为需支撑科技强国建设,提升情报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服务全球前沿监测,推动情报工作从人工分析向 “智能工具 + 专家智慧” 模式转型。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姜婷婷教授作题为“以人为本的设计:促进用户与健康信息的交互”的报告。她指出,拟人化多感官与智能性设计可增强信息吸引力,智能设计能解决推荐过滤气泡问题,效果受用户算法素养影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科学系副主任赵一鸣教授结合在湖北省数据局的实践,围绕数据基础制度、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等方面展开分享。他指出,国家数据局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数据要素概念是中国的理论贡献,相关建设发展迅速,多地试点了六条技术路线,实践快于学术,为青年提供了就业与研究机会。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卢龙教授围绕“数智赋能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及应用”主题,阐述了医疗大数据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他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切入,介绍了DNA测序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分析了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多模态特征及面临的挑战,讲解了医学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方向与生成式 AI 的应用前景,通过创新案例展示数智技术带来的变革。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校亮教授以“面向善治的数智信息分析——信息失序时代的用户行为机制与信息治理路径”为题展开探讨。他指出,科技是把双刃剑,既肯定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积极作用,也警示其带来的乱象冲击。结合儒家理念,他强调个人与社会责任,揭示用户对AI服务的抵抗心理并提出缓解之法,倡导软干预与社会背书结合,强调构建协同理论体系及企业践行负责任创新。

毛进从科幻文学引入,梳理了科技预测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方向,指出其核心任务。他指出,在数智时代,科技预测场景扩展至产业与国家态势层面,方法转向数据驱动与AI赋能。他通过相关案例展示技术信号挖掘等内容,还讨论了预测边界问题,强调未来应融合人工智能与专家判断,推动科技前瞻体系建设。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黄永副教授做题为“大模型驱动的科技情报工作”的报告,指出大语言模型是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突破,应推动科技情报从信息组织向知识推理转变。他介绍了起团队训练的基础模型,能够构建多模态处理能力,从而探索知识建模与推理优化,还展示了其在多个场景的落地实践。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帆特聘副研究员探讨了信息检索评价与用户建模,介绍了经典Cranfield范式及TREC评测会议的“结果池化”策略,评价指标从基础指标发展到MAP, NDCG 等更细粒度的指标,指出传统指标需融合人机交互模拟的用户模型,并阐述了大模型辅助标注等前沿方向。

7月7日,学员们参观了武汉大学智慧决策与创新空间实验室及文化遗产智能计算文科实验室。智慧决策与创新空间实验室作为跨学科研究机构,依托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和数据智能研究院,构建数智大平台,聚焦多优势领域,推动学科交叉与研究范式转变,为学员们展现了跨学科创新的活力。

在文化遗产智能计算文科实验室,学员们了解到通过数字化采集等技术构建文化遗产智慧数据,借助数字孪生等方法实现虚实融合,利用多种手段演绎文化遗产,还能通过XR设备带来沉浸式体验。

在学员论坛环节,来自不同高校的8位学员代表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7月7日下午,研究生暑期学校闭幕式在学院212室举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王晓光教授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本次暑期学校的规模、成效及影响力,向国内外报告专家、积极参与的同学们及辛勤付出的组织团队表示感谢。他指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正处于数智化转型关键期,既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战略学科,也是具备引领力与社会解释力的强学科。他鼓励同学们积极投身科研,为学科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黄永主持闭幕式。

中国人民大学周祺与南京大学李英群作为优秀学员代表发言,他们对本次暑期学校满怀感激与不舍,表示通过和领域内多位顶尖专家深入交流,既拓宽了科研视野,也汲取了丰富的学术养分。他们特别感谢各位专家的倾囊相授,并鼓励同学们在科研路上秉持 “识别真问题、提出真答案” 的理念,携手奋进、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