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回望|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24年大事记

编者按:回望2024年,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先后举办了多场具有较高水准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学术工作坊。现将2024年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要学术活动汇编如下,以飨读者。


一月


1月3日上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传统中国的会馆组织与社会治理”开题报告会在中心举行。该项目是中心“十四五”规划重点攻关项目之一。湖北大学覃兆刿教授,武汉大学陈锋教授、张建民教授、杨华教授、杨国安教授等作为评审专家出席会议。

论证会由陈锋教授主持。项目负责人厦门大学王日根教授介绍项目的前期准备等基本情况,其他项目组成员也分别在线上、线下介绍了各自的分工情况和研究重点。评审专家一致表示,通过本项目的开题报告,并期望项目组抓紧研究,产生标志性成果。

图片

相关链接:我中心“十四五”重大项目“传统中国的会馆组织与社会治理” 开题论证会成功举行


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205

1月3日下午,应中心和历史学院之邀,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日根《会馆中体现的中国式治理智慧》为题,在历史学院103教室开展了线下讲座,讲座由杨华教授主持。

王日根教授从自身经历出发谈论了会馆研究的选题机缘,引用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分析了会馆在社会中的重要职能与作用。他还介绍了中国会馆史研究的大量前沿资料,以及他进行田野考察所获得的会馆史料,如碑刻、建筑、音像等,令在座同学眼界大开。

图片

相关链接:王日根教授讲座:会馆中体现的中国式治理智慧


1月12日下午,在冯天瑜教授逝世一周年之际,30多名冯老师的学生和同事在中心二楼报告厅举行了简短的追思活动。大家分别发言,深切缅怀冯先生的道德文章和学术成就,并表示要继承老师遗志,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图片

相关链接:冯天瑜教授逝世一周年追思会在我中心举行


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公布的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名单,中心余来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钟惺全集》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8AZW015)通过结项验收审批,鉴定等级为优秀。

相关链接:余来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结项获评为优秀


三月


冯天瑜《周制与秦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为冯天瑜先生遗作,综合了冯先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统制度和历史研究的心得。本书对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的梳理,对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两个结合”指导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大有裨益。

图片

相关链接:冯天瑜《周制与秦制》出版


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评审结果,陈文新、余来明主编的《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著作整理丛刊》入选。这套丛刊是陈文新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史著作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2021年底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重点图书出版规划,2024年1月由崇文书局出版。

图片


3月23日,在冯天瑜教授逝世一周年后,武汉大学举办了制度文化史学术研讨会暨冯天瑜教授新书《周制与秦制》发布会。冯教授的同行、同事、学生共100余人聚首武汉大学,通过学术讨论、新书发布和塑像揭幕等形式,回顾他的学术成就,缅怀他的音容笑貌。

会议围绕冯天瑜教授晚年的研究主题“中国制度文化史”,对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和中国文化史学科建设等论题,展开热烈讨论。

图片

相关链接:制度文化史学术研讨会暨冯天瑜教授新书发布会举行


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206期

3月21日傍晚,应中心和武汉大学文青学社之邀,中山大学文学院刘湘兰教授带来了一场题为“《仙传拾遗·马周》的文本建构及寓意——兼论神仙传记对历史人物的神性叙述”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也是文青学者论坛2024年第1期,由文学院吴光正教授主持。

刘教授介绍了目前学界对《仙传拾遗》的辑佚情况,并将唐代历史文献中记载的马周名臣形象与《仙传拾遗》中对马周形象的文本建构进行了对比,进一步分析了《仙传拾遗•马周》“神圣叙事”的内涵。

图片

相关链接:刘湘兰教授讲座:《仙传拾遗·马周》的文本建构及寓意


3月24日至25日,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高等学校文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文学史书写研讨暨文学史著述发布会”于武汉大学珞珈山庄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出版社、杂志社的100余名学者、编辑、记者出席了此次会议。

图片

相关链接:中国文学史书写研讨暨文学史著述发布会举行


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208期

3月29日上午,应中心之邀,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教授何培斌《数字空间与亚洲传统建筑环境》为题,在中心开展了线下讲座。讲座由余来明教授主持,杨华教授和王晓光教授作为与谈人,与何教授进行学术对话。

何培斌教授以敦煌壁画和敦煌佛像为例,引用大量亚洲传统建筑环境的数字化景观实践,带领听众一起思考,如何在数字空间中增强本体存在感,如何令受众更好地产生共情,并参与到数字化的虚拟情境之中。

图片

相关链接:何培斌教授讲座:数字空间与亚洲传统建筑环境


四月


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210期

4月13日下午,应中心的邀请,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韩高年教授作了题为“陇右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也是文青学者论坛2024年第4期,讲座由鲁小俊教授主持,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到场聆听。

韩老师界定了陇右文化的时地范围及主要内容,介绍了华夏文明起源的争论问题,阐述了陇右文化的历史地位,并且重点介绍了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齐家文化。

图片

相关链接:韩高年教授讲座:陇右文化与华夏文明


“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211期

4月15日上午,应中心与武汉大学文青学社之邀,卜松山教授以《中国和西方美学——比较的思考》为题,在中心开展讲座。本次讲座也是文青学者论坛2024年第5期,由余来明教授主持,杨华教授为卜教授颁发纪念证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包向飞教授、文学院刘春阳教授、哲学学院贺念副教授等及研究生二十余人参加了讲座。

卜松山教授的讲座站在全球视角来比较和探讨中西方美学,从中国传统美学、与康德美学的对比、现代中国美学与西方思想的邂逅等方面重新检讨“美学”作为现代概念与中国传统美学建构之间的关系。

图片

相关链接:卜松山教授讲座:中国和西方美学——比较的思考


4月13至14日,以“传承中华文化 共铸两岸根脉”为主题的第五届两岸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研讨会在武汉大学成功举行。台盟中央副主席江利平、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宁咏、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湖北省台办主任程良胜、台盟湖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刘江东等出席开幕式。来自海峡两岸的1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由武汉大学和湖北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共同主办,武汉大学台湾研究所承办,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国学院协办。

图片

相关链接:第五届两岸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212期

4月24日上午,应中心之邀,虞万里教授以《姓氏的起源与发展》为题,在历史学院106教室开展了线下讲座。讲座由杨华教授主持,校内师生共四十多人参与了讲座。

虞万里教授是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讲席教授,他通过解读出土文献和上古史料,对姓氏的起源与发展做出独特的新阐释。讲座内容主要包括姓与氏之涵义、姓氏与血缘程度之界定、姓与氏的数量及其起源、西周封建册命与赐姓命氏、姓氏起源研究之反思等几个专题。

图片

相关链接:虞万里教授讲座:姓氏的起源与发展


五月


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213期

5月20日下午,应中心和历史学院之邀,东北师范大学罗冬阳教授以“短缺经济的货币循环与大明宝钞的象征化”为题,在历史学院106会议室进行了线下讲座。历史学院王萌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彭凯翔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聂长顺教授、洪均副教授、历史学院赵士第助理研究员等参与会谈。

罗老师结合自身学术背景,简要梳理了学界对明初治理模式的研究脉络,而后引入短缺经济理论,追问大明宝钞为何失败;最后从短缺经济的货币循环角度对帝制中国的社会经济模式进行了归纳分析。

图片

相关链接:罗冬阳教授讲座:短缺经济的货币循环与大明宝钞的象征化


“真知·中国”系列讲座第29期

5月28日上午,应中心之邀,王明珂教授以《〈史记〉的文本与情境》为题,在人文社科楼B228教室开展了线下讲座。本次讲座也是“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的第214期,由杨华教授主持,校内外师生共100多人参与了讲座。

王明珂教授是著名历史人类学家,他从对司马迁《史记》的思考入手,对《史记》中《五帝本纪》《周本纪》《吴太伯世家》《西南夷列传》诸篇的文本与情境做了详细分析,展示他关于“华夏边缘”的整体理论视野。

图片

相关链接:王明珂教授讲座:《史记》的文本与情境


范云飞《秦汉六朝隋唐礼制与经学论丛》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本书上下两编,上编“秦汉礼制与律令”,共计5篇。下编“六朝隋唐礼学与礼议”,共计8篇,关注六朝隋唐的礼议,或围绕礼学名家,或围绕专场礼议,或围绕礼议中所呈现的某种经学理念,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整体上合而观之,构建六朝隋唐礼议之取证与推理方式的宏观图景。

图片

相关链接:礼家荐书|范云飞:《秦汉六朝隋唐礼制与经学论丛》(附后记)


六月


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215期

6月1日下午,应中心和历史学院之邀,西南交通大学付志宇教授以“史蕴诗心——浅议文史互证在经济史学研究中的运用”为题,在历史学院106会议室进行了讲座。历史学院陈锋教授、图书馆周荣教授、中心聂长顺教授、洪均副教授、历史学院赵士第助理研究员,河北经贸大学曹琳教授、湖北经济学院李波副教授等与会。

付教授结合中国的史学传统,简要梳理了各代的“诗史”传统与“诗史”方法,介绍了文史互证的思路,并讨论了文史互证中的“以意逆志”与思想史的问题。

图片

相关链接:付志宇教授讲座:“史蕴诗心——浅议文史互证在经济史学研究中的运用”


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216期

6月5日上午,应中心和历史学院之邀,孔旭荣教授以《“礼崩乐坏”: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物质前提》为题,在历史学院106教室举行线下讲座。讲座由杨华教授主持。

孔旭荣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硕士和博士,美国肯恩大学历史系教授。孔教授此次讲座从孔子的“礼崩乐坏”论出发,解析雅乐在物质上受到的冲击,以及这些冲击对乐器、乐人、音乐实践和理论产生的影响,由之进一步揭示对中古时期文化交流的影响。

图片

相关链接:孔旭荣教授讲座: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物质前提


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获悉,陈文新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史著作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7ZDA243)结项获批“优秀”。

相关链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史著作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结项获评“优秀”


陈文新《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生态》经由福建师范大学王兵教授的翻译,其英文版《The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Ecology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Ming Dynasty》在国际著名出版社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的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Palgrave Macmillan)出版公司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报英文版发表鲁小俊教授书评《Imperial Examination shaped Ming literary ecology》,向海外读者推介该书。

图片

相关链接:中国社会科学报英文版发文推介陈文新英文著作


《人文论丛》2023年第2辑(总第40卷)、2024年第1辑(总第41卷)、“礼学与制度”特辑出版。图片

相关链接:《人文论丛》“礼学与制度”特辑目录


6月,我中心14名研究生顺利毕业,其中3人获博士学位,11人获硕士学位。

2024年,中心招收研究生14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10人。


七月


范云飞副教授在A&HCI期刊《哲学与文化》2024年第7期(总第602期)发表文章《汉唐间隐逸思想的展开与遯、逃之辨》。该文梳理了郑玄、葛洪《抱朴子》、南朝钞本《讲周易疏论家义记》三种文本对《周易·遯卦》“遯”之名义的不同诠释,在经史互动的层面总结汉唐之间隐逸思想的不同面向及其展开过程,展示了融通经史、据经论史、以史证经的研究路径。

图片


八月


教育部公布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冯天瑜著作《冯天瑜文存》获一等奖傅才武著作《国家文化与国民文化的构造及其转换》获二等奖

图片图片

相关链接:我校50项成果荣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8月6日至9日,武汉大学在日本东京和京都举行第五届海外学术周,与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著名大学联合主办系列学术活动。中心杨华教授、余来明教授参加本届海外学术周。

图片

相关链接:武汉大学第五届海外学术周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拉开帷幕


8月23日上午,“礼学新论”丛书出版发布会暨礼学前沿座谈会在中心会议室举行。校内外师生、出版界和新闻界人士共四十余人参加会议。会上举行了“礼学新论”丛书的出版揭幕仪式。该丛书由杨华教授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随后举行礼学前沿座谈会,由余来明教授主持。郑振满教授(厦门大学)、杨志刚教授(上海博物馆)、杨振红教授(南开大学)、王锷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陈锋教授(武汉大学)、张建民教授(武汉大学)、于亭教授(武汉大学)等学者先后发言。

图片

图片

相关链接:“礼学新论”丛书出版发布会暨礼学前沿座谈会简讯(附丛书信息)


余来明教授在权威期刊《文学遗产》2024年第4期发表文章《地方性诗学建构与明代诗学叙述的多重面相——以江西诗学为考察对象》。该文以明代江西诗学为观察视角,就该时期江西诗学面貌的一般形态,诗学表达的主要特征和核心观念,以及江西诗学与明代主流之间的互动与关联等问题展开探讨。

相关链接:《文学遗产》2024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九月


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公布“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调整情况的通知》,郭齐勇《民本文献集成(初编)》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

相关链接:《民本文献集成(初编)》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


“真知·中国”系列讲座第30期

9月24日下午,应中心之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心汪学群研究员以《<传习录>思想诠释的历史》为题进行了讲座。本次讲座也是“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讲坛”的第217期,我中心杨华教授、欧阳祯人教授,哲学学院廖璨璨副教授,以及校内外师生等共四十多人参加了讲座。

汪学群研究员在讲座中讲述了《传习录》思想诠释的形成,阐释了《传习录》思想诠释的发展,追述了《传习录》思想诠释的演变。

图片

相关链接:汪学群研究员讲座:《传习录》思想诠释的历史


“真知·中国”系列讲座第31期

9月24日下午,应中心之邀,田浩教授(Hoyt Cleveland Tillman)以《寻道:我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为题,在人文社科楼B228教室做了一场线下讲座。本次讲座也是“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讲坛”的第218期,由杨华教授主持,校内外师生共70多人参与了讲座。

田浩教授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他从自身的学术经历谈起,通过一些学术见解和学术论争,对青年学生的研究选题和研究方法提出经验性指导。

图片

相关链接:田浩教授讲座——寻道:我的中国思想史研究


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的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名单,陈锋教授成果《清代税收史》荣列其中。

《清代税收史》共120余万字,分为上、下两册,论述有清一代从传统税收制度向近现代税收制度转型的全过程以及有关税收的主要事项。

图片

相关链接:陈锋教授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张昭炜教授著《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八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由张昭炜教授在武汉大学教授“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时的教学讲义发展而来,课程主旨是“学以成人”,基础是中西人文社科经典。

图片

相关链接:张昭炜|《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八讲》自序


欧阳祯人教授在权威期刊《哲学研究》2024年第9期上发表了文章《乐是心之本体:阳明心学的美学向度》。该文认为:阳明心学以心即理为基础,把主体之心落实在事事物物之中,强调知行合一、物我交融,体现了一定的审美取向,心学的审美向度由此派生出来。

相关链接:欧阳祯人教授在《哲学研究》发表文章《乐是心之本体:阳明心学的美学向度》


范云飞副教授在权威期刊《历史研究》2024年第9期发表文章《汉唐皇帝即位仪式演进的历史逻辑——以<尚书·顾命>的诠释为中心》。该文聚焦经典诠释与政治、制度之间的互动,梳理了汉代今文学、古文学、魏晋以降经学对《尚书·顾命》的不同诠释,及其与汉唐各朝皇帝即位仪式演进之间的联动关系,并从古今对比、中外对比的角度揭示宋元以降中国古代皇帝即位“礼典化”的进程。

相关链接:《历史研究》2024年第9期目录与摘要


十月


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219期

10月11日下午,应中心之邀,云南师范大学王浩禹副研究员以“宋代城市税收研究”为题,在人文社科楼B228教室进行了线下讲座。讲座由聂长顺教授主持,中心洪均副教授、尹巧瑞助理研究员,历史学院吴淑敏老师、赵士第助理研究员,湖北大学聂向明老师等参与与谈。

此次讲座深入探讨了宋代城市税收的内涵、研究状况、核心议题,并对未来宋代城市税收研究提出了若干前瞻性的展望。

图片

相关链接:王浩禹副研究员讲座:宋代城市税收研究


10月26日,中心成功举办第二届“礼学与制度”青年学者工作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30余位学者与会,每位学者都宣读并评议了论文,10余人旁听了会议研讨。本次工作坊议程明快,论题集中,分为两个分会场。经过一天的学术研讨,在“先秦礼制和礼经文献”“礼学与郑玄”“两汉六朝礼制与政治”“宋代以降之礼制”等四个方面,取得诸多学术进展。

图片

相关链接:第二届“礼学与制度”青年学者工作坊成功举办


十一月


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221期

11月6日下午,应中心邀请,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贵州社会科学》历史编辑翟宇“编辑视角下学术论文的写作与投稿”为题,在人文社科楼B228教室进行讲座。讲座由中心聂长顺教授主持,历史学院王萌教授、吴文浩博士、赵士第博士、中心洪均副教授与谈,中心及历史学院学生二十余人参加。

翟老师基于学术编辑的专业视角,围绕史学论文写作提供诸多建议,并且分享了自己审稿的相关经验,介绍了编辑部三审三校的流程。

图片

相关链接:翟宇副研究员讲座:编辑视角下学术论文的写作与投稿


11月16日,“明清时期地方文献与基层治理”工作坊于武汉大学圆满举办。此次工作坊由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历史学院主办,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湖北大学、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等中外高校,以及《光明日报》《江汉论坛》《安徽史学》《福建论坛》等学术刊物的二十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图片

相关链接:“明清时期地方文献与基层治理”工作坊成功举行


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222期

11月17日下午,应中心之邀,柏桦教授以“明清地方陋规与地方社会”为题,在振华楼历史学院102会议室举办讲座。讲座由历史学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杨国安教授主持,历史学院赵士第老师、湖北师大张逸程老师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历史学院博士、硕士等二十余人参加。

柏桦老师是国内知名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和法律史研究专家。此次讲座涉及明清地方陋规的性质、名目与种类、存在原因、用途,以及裁革与存留情况等多方面内容。

图片

相关链接:柏桦教授讲座:明清地方陋规与地方社会


11月24—25日,中心成功举办第二届“珞珈礼学研习营”。活动邀请到在礼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四位名家,分别是北京大学吴飞教授、山东师范大学丁鼎教授、河南大学曹建墩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王锷教授。他们就各自研精而专深的领域,集中为学员指示门径、传授方法、介绍相关前沿动态。

本届研习营从众多报名者中选拔了22位学员,学员们的研究领域涉及先秦礼制与考古材料、礼经与礼典文献、乐典文献与礼乐文化、礼制与政治文化、礼与文学、礼与哲学、明清家礼等领域。研习期间,师生济济一堂,交流热切,欢乐融洽,自由活泼,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讲习研讨,收获巨大。

/...

相关链接:

武汉大学第二届“珞珈礼学研习营”成功举办


十二月


郭齐勇教授著《中华文化根脉》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涉及的主题,包括五经、礼乐、四书、诸子、儒道、佛禅、天人、劝学、制度、王道、问题等,进行了学理上的阐释,并从当代人的视角讲述了其与现实生活的深入融合作者指出,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图片

相关链接:郭齐勇《中华文化根脉》出版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名单,我中心学者张跃月博士主持的《扬雄文艺美学思想研究》获批立项。本项目为国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的一般项目,所属学科是“中国文学”,最终成果将以专著形式出版。

相关链接:中心学者张跃月申获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中心博士研究生李冰楠《美术》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学衡尔雅文库”。本书致力于在中、西、日的时空坐标上,通过对 Art 的早期译介、词形演变、意涵更迭进行系统梳理,勾画近代“美术”概念生成、传播、迁衍的轨迹,并揭示其传入中国的知识整合与文化交流过程。

图片

相关链接:“学衡尔雅文库”上新 | 世间一切美好之物皆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