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星
武汉大学出版社“名家学术”系列推出了陈文新先生的“古典文学论著四种”,其中包括《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等四本学术研究著作。前两种是小说研究,第三种是诗学研究,后一种从宏观视角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流派意识,诗、文、小说均在研究视野之内。通读“古典文学论著四种”,不难看出陈先生一以贯之的学术理念与学术方法,即重视“辨体研究”,力求达到“了解之同情”。“辨体研究有助于达到‘了解之同情’的境界,而‘了解之同情’的学术追求有助于辨体研究的深化。”
《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考察中国文言小说的历史发展进程,选取了“审美”这一特殊维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复杂的文言小说发展历史自成有机体系。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为学者所公认,但陈文新先生认为繁杂的文言小说其实“文各有体”,不同类型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和审美特质。以“辨体”为研究路径,陈先生不仅提出了文言小说的分类构想,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了不同的文言小说类型的不同审美特征,而且还沿波讨源,展示了各种不同类型文言小说的发展流变。
《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则更加关注各类型小说的不同特征,更加关注有代表性的重要小说的独特个性和共性。通过个体解剖或类型归纳,努力发掘和整理中国古典小说的民族传统。在这样的视角下,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传统显示出清晰可辨的三条线索——史部叙事传统(重叙事)、子部叙事传统(重议论)、集部叙事传统(重辞章)。
《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讨论明代诗学的相关重要问题,既有史实钩稽,更有理论思辨。陈先生研究诗学不局限于文学视野,从哲学流变和思想文化背景看明代诗学,清理出了明代诗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进程。
《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是第一部系统讨论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理论的著作,研究视野宏阔,在诗、文、小说等多方面进行了细致梳理,提出了文学流派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统系意识、风格意识、盟主意识等核心概念,并进行了深入阐发,力图在流派纷呈的历史长河中,把握中国文学发展的深层脉络。
中国文学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学典籍,庞杂浩繁。陈先生的研究,不囿于诗、文、小说哪一种专门体裁,也不囿于某一个特定朝代,在研究过程中凡思想和视野所及,均有理有据,娓娓道来。在陈先生这里,文学是一个整体存在,绝不因为人为的体裁分类、时代划分而局限自己的思考或降低探究的热情。
更重要的是,作者研究文学而不拘泥于文学,总能从哲学的高度来思考文学问题。一方面,陈先生从哲学思想发展的背景来考察特定时期文学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流变,不仅拓宽了研究视野,更使对文学思想的认识有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陈先生对具体文学作品和文学派制的研究时,总能注意形而上的“类”的意义。
“古典文学论著四种”偏于阐释,但也重视史料的搜罗与整理。在史料清理和学术立场的关系问题上,陈先生认为,不能满足于站在自己的某种学术立场“选择”史实意味着有轻重之别,虽强调学者的主观意志,但可能失于偏颇;“沟通”史实,而应该结合一定的学术立场“疏通”史实与史实之间的联系。史料是客观存在,“选择”史实则意味着对历史的尊重,以及设身处境地体会和理解,这样史料的意义以及学者的思考才能共同凸现。可以看到,在“古典文学论著四种”中,作者努力实践的,正是后者。
虽然“古典文学论著四种”均是偏重于阐述或理论研究的学术著作,但在阅读中,从来不会有丝毫的艰深晦涩之感。在陈先生这里,理论的总结和阐述,总根植于生动的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经过梳理,总能构建成我们可能从未发现过的有机体系。在陈先生的著作里,中国文学就正如万花筒里的五光十色,轻轻旋动,就成了一道又一道绚丽的风景。
(原文载于《人民日报》2008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