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郭齐勇:哲学智慧启迪者

武汉大学报》学生记者 密淼 薛雾菡

%=rs("hits")%>

身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郭齐勇教授在中国哲学史尤其是儒家哲学与20世纪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并担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职。

然而对于年近六旬的他而言,“心里总有一杆称,教师第一位的职责永远是教书育人。”在宁静的珞珈山下,郭齐勇守望着他坚守了20多年的中国哲学文化讲坛。

坐冷板凳讲古经典

每周三下午,郭齐勇都要给国学班的本科生上三节课,这学期,他主讲《四书》(下)。教室里同学们早已坐好,轻声诵读着正在学习的《孟子》。一位留学生夹杂其间,格外显眼,这位来自德国特里尔大学的哲学博士,对每周三提前来“占座”早已轻车熟路了。

郭齐勇找了一个靠走廊的位子坐下,和周围学生轻声交谈起来。对他而言,叫出这个班里每位本科生的名字并不是一件难事。

这堂课导读《公孙丑篇》,他要学生通过读原典了解孟子的思想。他讲课极投入,不时走下讲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兴极之处也常手舞足蹈。他从浩如烟海的各种译注中抽丝剥茧理出一条思路,并掺入自己的分析和感慨,启发和鼓励学生敞开心灵,与前贤“对话”。

“切忌人云亦云,注重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与批判精神”始终是郭齐勇的教学理念。他带领学生在寂寞中摸索,在积累中创新。他说:“真正爱中国文化、爱国学的人,是要耐得住寂寞的。”

办试验班励志变革

2001至2002年,郭齐勇任人文学院院长期间,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和国学试验班相继开班。设这两个试验班的初衷,就是要改变大学文科教育不重视原著经典的状况,创造文科教学的新模式。

试验班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矢志研究国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掌握古汉语、古文献等基础知识、基本典籍和治学门径,掌握两门外国语,了解国外汉学(或中国学)的基本走向的文史哲复合型人才。

美好的理想与现实的努力,使试验班确实培养出了不少好苗子。可是,试验班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正如郭齐勇所说,对于人文教育的创新和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我们办国学班,是想培养出读书的种子,让他们打一点古文字、古文献的基础,进入经史子集之门,引导他们学得大智大慧,学会关爱他人,敬业乐群,独立思考,成为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并能够承传民族精神。”

师严道尊温情暖人

冀倩茹是哲学学院2005届本科毕业生,当她得知郭齐勇是自己的学士论文指导老师时,既兴奋又不由犯起了愁。她早就听说,郭齐勇改过的论文,往往是遍体红字。果不其然,当她取回自己的论文时发现,从文章架构的毛病到理论与逻辑上的错误,乃至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尾注中参考文献的出版社与出版时间有误,都一一标注,关键处还有很尖刻的批注。就这样,几经郭齐勇指导修改,冀倩茹的论文《“五至三无”之“志气”辨说》获得2005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003年春夏间,郭齐勇在日本讲学三个月。他给自己所有的博士生发了一封很长的电子邮件,谈及为人为学之道:

“我希望博士生们与我一道,恪守做人的本份,尊重圣贤,以诚敬之心,同情理解吾华文化及世界各文明的思想资源,发愤立志,潜沉读书……为学在严,为人要正。各位肩负的使命是:促使人类,特别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植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引导社会良性健康发展;培育具有反思性、批判性的公众知识分子与健全的国民。真所谓任重而道远!请大家努力。”

岁月在郭齐勇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皱纹,也将他的爱永远刻在了每一个学生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