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陳靜研究員來我校作學術演講
2009年10月19日下午,應我中心丁四新教授的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陳靜研究員在哲學學院南樓113教室作了有關“國學”話題的學術報告。陳靜研究員是藉著來我校參加“《周易》與出土簡帛文獻學術研討會”及“蕭漢明教授七十壽慶座談會”的機會,順便給我校師生作演講的。我中心吳根友教授、哲學學院文碧芳副教授及中國哲學、國學專業的數十位研究生聆聽了這場報告。
在演講伊始,陳靜研究員指出,她之所以來作此場報告,並願意和學生們就相關問題交流、討論,乃由於多年來她一直存在一個“困惑”,想借此機會和武大的同行及學生們探討一二。陳靜研究員認爲,國學作爲文化思潮的復興是當今中國的熱點現象,不管在學術界還是在民間都得到了積極的響應,這是個很好的現象。但是,其中有一個根本的問題:對於國學復興的內在理由,學界一直缺乏強有力的學理證明或支持。持論者往往以舉例的方式來支持當下國學運動的合理性,或乾脆以情感和信仰來代替理論上的論證,這就造成國學復興本身在理據上的不足。因此,陳靜研究員認爲:“對於國學的文化復興,我們需要一個‘理由’嗎?如果需要,那麽這個‘理由’是什麽?”對此,她簡要地談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她認爲,在價值普遍性的追尋方面,我們首先應該從先哲的思想中去汲取資源。中國哲學史上有兩個重要的思想形態,即以“宇宙論”爲基礎的漢唐思想和以“心性論”爲基礎的宋明思想。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它們都在某種程度上證成了德性的普遍性,這也是儒家的價值得以“大行於天下”的緣由。在《論語》中,孔子往往只是在陳明意見,與弟子之間有所問答,卻沒有形成蘇格拉底那樣真正的對話。因此,是漢儒通過“宇宙是道德的存在”來完成了儒家德性論的證明的。董仲舒的貢獻功不可沒,他的“氣化宇宙論”思想、性三品說和天理觀等,在天與人之間建立了聯繫,給漢代思想以很大的影響。
同時,她認爲,漢儒的這一理論並不是無懈可擊的,它當時就遭到了道家的诘難。在道家看來,儒家的宇宙觀所推衍出的“天理”並不具有普遍性,儒家的倫理道德只是歷史性的,而非永久性的存在。因此,魏晉時期的郭象在《莊子注》中已開始注意到性的自我生發問題;至宋,新儒家就認識到宇宙生發不是一個破裂的過程,而是一個創制的過程,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已發起端緒。同時,宋明儒在思想觀念上多受孟子影響,最顯著的發明爲心性論。諸儒對“心性”問題的探究,使得中國哲學在內省和思辨的精微程度上不斷向前推進,從而建立起有別於漢唐宇宙論的心性論傳統。當然,對於宇宙論的思想理論體系,他們也是有所承繼的。總起來說,陳靜研究員認爲,漢儒的理論重點在於教化人性,而宋儒則在於成就人性,兩者都適應了其歷史發展的要求,爲當時的社會思想提供了理論支持。
陳靜研究員認爲,當今的“國學”復興思潮並沒有獲得學理上的證明,以作支撐。她的困惑是:我們是繼續沿著宋明儒的傳統來面對當今的思想問題呢,還是如甘陽等人所說的“打碎重組”?且這一“重組”,是過去思想傳統的繼承,還是一個全新的系統?這些都是有待回答的問題。
在提問和辯難環節,師生們就國學復興的社會性和學科本身的發展等問題與陳靜研究員做了激烈的探討。吳根友教授等積極回應了她的某些“困惑”,認爲在學科的建制上,國學這一專業並不缺乏學理上的支持。丁四新教授認爲,陳靜研究員的“困惑”固然給當前的“國學”思潮提供了一個有待回答的問題,但是她的“困惑”亟待進一步的澄明和具體化。國學博士生向珂等也談了自己的看法。最後,講座在歡樂融洽的氛圍中圓滿結束。(周傑、南湖珞桂)
[附]陳靜研究員,四川成都人,《中國哲學史》常務副主編。1978年考入雲南大學歷史系,1982年畢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3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師從著名道教學者王明先生研習漢代思想,1986年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碩士學位論文:“《春秋繁露》與《淮南子》的人性思想之比較研究”。1986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工作至今。主要從事道家思想和漢代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