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西南大学崔延强教授应邀来院讲“论伊壁鸠鲁的自由意志观”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04-28

本网讯(通讯员 刘浩)4月26日上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方主任崔延强老师应邀在振华楼B214报告厅作了题为“论伊壁鸠鲁的自由意志观”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杨云飞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苏德超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易刚副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王咏诗副教授担任与谈嘉宾。院内外40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引论环节,崔延强教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选题背景以及核心论点。关于“自由意志”观念,学界长期的成见是该观念是由奥古斯丁引入哲学史的,但随着一些重要的伊壁鸠鲁学派遗稿的发现和复原,伊壁鸠鲁哲学的整体面貌以及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开创性和重要性日趋凸显。本次讲座的核心论点即,伊壁鸠鲁最重大的哲学史贡献就在于第一次明确地论述和辩护了“自由意志”观念。

讲座正文第一部分,崔延强教授讨论了“自由意志”观念产生的语境。在崔教授看来,自由意志是人类抗拒命运必然性,争取自我解放的一个哲学命题,并表现为一个涵盖了伦理学、认识论、本体论的综合性问题域,其产生依赖于希腊化时代特定的历史境遇和思想条件。

在希腊化时代,“城邦”逐步褪去了政制色彩,使得哲人们第一次能够超越民族和城邦来看待世界和自己。伴随着这一世界图景转变,哲学的核心追问从什么是“好公民”和“正义的城邦”转向关怀个体的心灵健康和幸福生活。唯有在这一世界图景转变以及哲学课题迁移的条件下,希腊化时期的各学派才得以在哲学史上开启讨论自由意志问题的先河,形成了以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为主题的共同话题,以及“神意”、“必然性”、“因果关系”、“意愿”等与“自由意志”密切相关的核心概念群。因此,希腊化时代的自由意志问题是一首“集体合唱”,是各学派为其智者理想和生活方式寻找的解释依据。将“自由意志”观念的诞生定位于希腊化时代,并非微观地基于文本中对“Libera voluntas”这一概念的提及,而是宏观地基于对该时代整体语境的考量、对各学派之间对话的透视以及对各派哲学自身的体系化解读。

讲座正文第二部分,崔延强教授梳理了伊壁鸠鲁对“自由意志”观念的体系性建构。这一建构可分为如下三个层面:

在物理学层面,“放逐神学目的论,还原宇宙的机械属性”。首先,伊壁鸠鲁的机械原子论宇宙观彻底抛弃了柏拉图照着自己的样子复制万物的“伟大的工匠”和亚里士多德“是其所是”的最高形式因和目的因,将神圣意志、神的预见或天谴神怒都逐出了宇宙,打破了“神意”的锁链;其次,原子的自发偏斜使得始基能够“以它们的偏离产生出某种运动的新的开端来割断命运的约束”,使“原因不至永远跟着原因而来”,从而打破了机械世界中的因果决定论,为自由意志提供了本体论基础;再次,作为学说的物理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区分真假的“准则”(regula),使我们在心理和心智上不被迷信、对死亡的恐惧以及他人的言说所操纵。

个人生活层面,“抗拒命运必然性,强调主体的决定力量”。一旦摆脱了对未来的被决定性的迷信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就能够明了:“未来的东西既非完全属于我们,也非完全不属于我们,因此,我们既不要绝对地期望它将会发生,也不要把它视为绝对不会发生的东西而陷入绝望。”智者因此并不将其快乐系于未来,而是系于在真实不虚的感知中呈现的当下——活在当下即为幸福。智者“当下幸福”的意志决定就是自由意志的最高表达方式。

群体生活层面,“破除身份伦理,构建基于契约的友爱观”。在祛除目的论的宇宙图景中,个人与他人的相对关系不再取决于个人在目的论等级秩序中的位置,即个人的特殊身份,而是植根于个人在机械原子论宇宙中的对等地位。因此,群体生活得以超越种族、超越性别、超越身份等级,由等级制的“城邦”进展为哲人们自然约定、友爱互助、养护德性的自由意志“共同体”。

互动环节,崔延强教授就与谈人以及在场同学们提出的“偏斜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古希腊哲学作品对公众性与学术性的兼顾在当今是否可能”、“伊壁鸠鲁的自由意志观的唯物论底蕴”、“伊壁鸠鲁的自由意志观是否相容于‘有两个以上的选择’这一对自由意志的传统理解”、“伊壁鸠鲁的自由意志观是否考虑了意志既自我命令又自我反抗的悖论性特征”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