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璨璨:自足与选择——哲学有道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03-08
廖璨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哲学基地班,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硕博连读获哲学博士学位。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 UK)联合培养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为中国哲学史、宋元明清哲学、中西比较哲学。教授课程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经典、中国哲学原著选读、宋明哲学原著选读、先秦儒家哲学、四书导读等。
从确定与不定出发,有据的选择为你我开辟发展之路;面对多元的声音,哲学所生发出的自足成为充盈自身的一种可能;树立起自信与自强,无论苦旅还是坦途,我们总有向远处看的勇气。
从教七年有余,廖璨璨老师在哲学的世界里闯荡,在许多学生心中播下了中国哲学的种子,她的课总是座无虚席。对谈过程中,璨璨老师人如其名,总带着灿烂、明亮的笑容,温柔而有力地对问题进行了解答。
不同于旁人常有的刻板印象,璨璨老师并非早早就规划好了自己的哲学研究之路。大三时,在深入地阅读《论语》后,她选择了中国哲学作为自己的志学方向;从教亦然,硕士期间在大厂实习的经历让她以切己的方式意识到,要选择一份让自己不断成长、不断充实自己的工作,明确了“成为一名哲学教师”的想法。诚然,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背后也有困境,但正如璨璨老师所说:“一份工作,只有自己真正感兴趣、能胜任,才能持久。外部的困境总会在不同的时代转变,一个人的兴趣和能力却能在这份合适的工作中得到生长性的保持。”
谈到“女性哲学工作者”,璨璨老师则保持了一种敏锐的态度。与其给出对“整体”的期待,老师更倾向于观照具体的学者。在短平快的时代里,我们总倾向于用标签为人打上烙印,以达到迅速归类、找寻认同的目的,但隐入标签之下的个体无疑也会被外在的标准带动,过于轻率地为自己的身份下一个定义。她笑着强调,“标签可能会同时带来利益与伤害。”过于重视分类并以此指导行为,结果有时是事与愿违的。
对谈中,聊起最近热度甚高的一篇采访,与社媒上许多kol给出的激烈意见有所不同,老师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关注女性选择的可能。这正与小本策划本期采访的目的不谋而合:我们希望在和优秀教师的交流中,丰富大家的视野。处理许多问题时,我们往往倾向于以非黑即白的二元标准进行评估。这种思考方式不仅局限了选项,更可能造成隐性的伤害:我们又走入了标签的阴影之下。
这种“选择的可能”何以丰富?
老师给出了一种可能的回答——自足。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流媒体平台上,面对不同问题,总存在着多元的声音——如何找到自己的根基去给出回应,常常是我们共通的疑问。在缺失自身实践经验的情况下,海量的声音带来的思考使我们对自身的脆弱性有了认知,当这种认知裹挟着对“自我被认定”的渴求而来,选择剑走偏锋以博得反向确认,是符合人之常情的自然反应。
那么自足的力量也正在于此,外部世界所带来的无力并非不可改变之物。身为一名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成人,建构自主的判断能够成为一种改善之法——自足对于这种建构来说十分珍贵。单单塑造出“更强势者”的金身,以高声语仅仅代表着一种对力量的妥协;在自己无法确认自己的情况下,以知识、沟通、自省来由内生发起充实自身的力量,才能抵御外在的挤压,破除“宣泄情绪”这一困局。
对谈之中,璨璨老师始终谦和、冷静,审慎地与小本一同探讨充盈自身、回应时代的不同面向。临近尾声,璨璨老师笑着告诉我们:“合道理的方式都是很自然的,我期待着我们不刻意以‘女性’作为标签区分彼此的那一天,希望我们能朝着这样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本科生院公众号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