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斯理安大学安靖如教授:“政治参与和儒家公民身份”——武汉大学第七届政治哲学暑期学校系列讲座第三讲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08-14
本网讯(通讯员 李忠泽)8月2日上午,来自卫斯理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的安靖如(Stephen Angle)教授做了题为“政治参与和儒家公民身份”的讲座,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李勇教授主持。
在讲座开始之前,李勇教授对安靖如教授进行了介绍。安靖如教授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致力于儒家哲学与西方政治哲学的比较研究,精通中文,著作颇丰,很多著作已有中译本,如《圣境:宋明理学的现代意义》、《当代儒家政治哲学:进步儒学发凡》等著作。
接着,安靖如教授做了题为“政治参与和儒家公民身份”的报告。
安教授指出,此次报告的核心是讨论这一问题:“对儒家来说,在何种程度上政治参与或公民身份是重要的?”对于这一问题,安教授无意给出自己的答案,而是试图展示出思考这一问题的各个面向以及不同的回答,供学员们思考。为此,安教授讨论了以下三个话题:在历史上,儒家是如何理解政治参与的?民主儒家(democratic Confucianism)的具体立场是哪些?讨论中有哪五个关键议题?
首先,安教授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儒家对政治参与的理解。
第一个时期,是先秦(classic era):当时儒家对个人既要求内在修养,也要求外在发展,例如庄子说的“内圣外王”。当时的儒家认为,内在修养、道德修养与政治参与是相关的,如《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个时期,是汉朝的儒家。与先秦时期的思想不同,此时儒家更强调外在发展,如三纲五常中的父对子,夫对妇,君对臣。安教授认为,这种关系是从上到下的。此时的儒家并不认为所有人皆可为尧舜。
第三个时期是宋明理学(Neo-Confucianism)。这个时候儒家强调向内求索,仍然主张内圣外王,当代的代表学者是余英时。
第四个时期被称为断裂时期(Rupture):此时清朝结束,儒家学者思考外王意味着什么、新的儒家政治是什么等问题,同时关注民主,权利等概念。代表是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第五个时期是新儒家(New Confucianism),或港台新儒家。其标志是《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的发表。代表人物是牟宗三,提出了 “自我坎陷(self-negation)”这一概念,强调对他人的关注、共同决策。安教授认为,牟宗三提出的新外王,似乎只是把外国的理论照搬过来。
第六个时期是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是蒋庆。大陆新儒家反对港台新儒家,反对过多强调宋代儒家思想,转而强调汉代儒家,也促使他们采取了倾向于贤能政治(meritocracy)的立场。
接着,安教授讨论了民主儒家(democratic Confucianism)的四个立场。
民主儒家的第一个立场是参与式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ts)。这种观点强调参与对道德发展至关重要。这种观点的代表是陈素芬(TAN Sor Hoon)、安靖如。例如,安教授区分了基于“民”的民主和基于“人”的民主,主张后者的重要性;
第二个立场是服务概念(Service Conception),其代表是陈祖为(Joseph Chan)。陈祖为认为相比较而言,民主参与造成了更多的伤害。为此,陈祖为提出了服务概念,和一种基于儒家善观念的民主制度。
第三个立场是儒家领导民主(Confucian leadership democracy),代表人物是金鈺棠(Yutang Jin)。这种观点要求精英的选举是竞争性的,并被儒家价值所限制。
第四个立场是实践儒家民主(Pragmatic Confucian democracy)。代表人物是金圣文(Sungmoon Kim)。这种观点强调共享的文化背景的重要性,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其工具性价值。
然后,安教授列举了五个关键主题(key issues)。第一个主题是:修养内与外的关系,比如政治参与是否依赖于“内圣外王”;第二个主题是:为什么需要政治,例如是否应该像一些贤能政治者宣称的那样,反对政治参与;第三个主题是:政治参与是否与儒家传统无关。例如,有的人认为对于传统儒家来说,政治参与不具备道德重要性;第四个主题是,如何理解儒家的谱系。例如金圣文认为,儒家总是支持贤能政治;第五个主题是精英主义式的不对称,比如金鈺棠认为精英与普通人的区别对待是儒家思想的本质。
讨论的最后,安靖如教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儒家思想的历史,以及当代的讨论具有复杂性,对于种种争议,不存在一个简单轻松的答案,总有很多争论的空间。然而,安教授认为,参与的机会似乎对每一个人都重要。
问答环节,学员们就儒家对政治参与的风险、政治参与是否优先于特定的儒家理论、民(mass)与公民(citizen)、人(individual)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提问,现场氛围热烈,讲座最终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