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万柳柳
这个夏天,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笃行志远勇担当,行路胜书访基层”实践队先后奔赴山东泰安、河南驻马店等地,走访了四位在乡村振兴一线奋斗拼搏的选调生校友:2024届硕士毕业生梁笑、冀秀全,2024届博士毕业生刘雅文、湛伟勇。
毕业后,他们从珞珈山出发,将足迹延伸至广阔的乡野田间,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用专业与热忱激活一方水土,在服务群众、振兴乡村的生动实践中实现了从莘莘学子到基层建设者的蜕变,绘就出一幅幅动人的乡村新图景。

产业振兴,“知识”变“活水”
他们活用专业所长,把“金点子”变成“金钥匙”,打开了产业振兴、村民增收的致富之门。
在泰安市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村,冀秀全挖掘禹王庙、堽城坝等历史资源,积极协助各方力量整合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研学基地。在他的推动下,村民化身“讲解员”,向学生讲述古坝智慧与禹王治水传说,弘扬水文化。同时,他创新性地将村集体大棚的蔬果采摘融入研学活动,既丰富了学生体验,又为农产品销售开辟新渠道,为村集体增收和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冀秀全感慨道:“水利专业知识让我能深度挖掘乡村水利设施潜力,工科训练的严谨性则助力我在工作中思考更缜密。”
在河南上蔡县程老社区,湛伟勇和农科院专家合作推动社区“鲜食玉米”一年三茬种植新模式,实现亩产收益翻番;引进体育用品企业,为村民创造了60个就业岗位,让村民“不出村、有活干、能挣钱”。面对干旱挑战,他发挥水利专长,请教母校专家指导灌溉与节水,谋划筹建水利科技小院。
在乡村实践中,校友们还巧用新媒体,化身“带货主播”在云端推介特色农产品,为农产品拓宽销路,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刘雅文依托“藕遇新湖 火爆一虾”抖音平台开展多期直播活动,宣传推介农产品。



服务民生,心贴群众办实事
虽身处不同村庄,他们同样以脚步丈民情、以真情办实事,在倾听需求、精准服务中,真正成了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自家人”。
“只有弯下腰、坐在老乡炕头,才能真正触摸基层的脉搏。”梁笑在东平县新湖镇挨家挨户走访,用心用情争取企业捐赠1.68万盒降压药,实实在在减轻了村民的用药负担。
刘雅文多方协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推动完成村内14条道路沥青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新建健身广场,还贴心为老人举办饺子宴,一点一滴中温暖了百姓心田。
湛伟勇在上蔡县程老社区创新设立“急难愁盼”救助基金,依托集体经济精准帮扶临时困难家庭;他走村入户排查民情,农忙时节协调抢收,干旱时发挥专业优势引智抗旱。


教育扶智,点亮乡村未来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校友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乡村孩子,用知识与关爱为他们撑起一片晴空。
冀秀全和湛伟勇辅导孩子们写作业、预习新课,还精心开设绘画、科普等兴趣课程。“孩子们拿着进步试卷开心地跟我说‘谢谢老师’的那个瞬间,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梁笑联系山东省水利厅发起“书香润乡村”书籍募捐活动,一册册图书汇成爱心的河流,为乡村儿童打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一扇窗。
刘雅文不仅带孩子们走出村庄开展研学,还为他们举办温馨的集体生日会。“看到他们眼睛里有了光,有了更多对未来的想象,我就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
从课业辅导到兴趣启蒙,从物质帮助到心灵关怀,选调生校友们以教育为抓手,脚踏实地播撒希望的种子。他们用真情和智慧点亮了一盏盏求知明灯,照亮了乡村孩子的前行之路,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而深厚的青春力量。


融入基层,书写青春无悔答卷
成长始于学习与融入,成于实践与磨砺,最终指向的是扎根大地、服务人民的初心与担当。从校园到乡村实践,最大的转变是什么?
冀秀全坦言是从个人学习到服务群众的思维切换。刘雅文则说:“基层让我能充分发挥主动性,思考群众要什么、我能做什么。”
湛伟勇把身份转变归纳为三个忘记和牢记:“忘记自己是学生,又要牢记终身学习;忘记自己的专业,又要能在需要时捡起来;忘记博士光环,又要用系统思维解决复杂问题”。梁笑补充道,“选调生不是光环,而是沉甸甸的责任。”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他们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学子,而是田埂上的“实干人”、乡亲眼中的“自己人”。麦田在夕阳下连绵起伏,公益课堂书声琅琅,村办工厂机器嗡鸣……这一切,都因他们的到来而发生着改变。而他们,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找到了比个人成功更辽阔的价值。
据悉,2013年至今,水利水电学院已有近200名本硕博毕业生考取选调生。越来越多的武大学子选择回到家乡,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既体现了他们心系桑梓的情怀,也彰显了学校在价值引领和就业引导上的成效。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