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湖北日报】让红莲型杂交稻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14-02-20 08:46 来源: 作者: 文/图 余北京 胡骏阅读:
A A A

图为:朱英国院士(中)在水稻育种基地调研。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带领他的科研课题组技术团队,长期深入海南及湖北农村,埋头育种试验,攻克了红莲型不育系纯度技术难关。新技术集中体现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重视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迎来了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的双丰收,为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科学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和政府为了表彰朱英国的科学成就和突出贡献,先后授予他全国科学大会和湖北省科学大会奖、中国高校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和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科研育种体系绽放成果之花

1972年至1974年,朱英国院士开展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研究,与同事协作育成红莲型水稻不育系。

红莲型雄性不育系杂交水稻的发现和顺利育成,是水稻育种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农业部组织专家鉴定认为,这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家要求,领先国际技术水平,将对我国杂交水稻科研和粮食生产产生巨大的影响。

朱英国,湖北罗田县人,中等身材,明净的额头宽阔舒展,语言清晰有力,深邃的目光透出敏锐和智慧。

考虑到海南岛温暖的气候特征,冬季时节,他和他的课题组团队转战来到海南岛进行繁育水稻新品种试验。第二年春天收获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进行科研育种技术的创造和提升。

课题组采用野生稻与农家品种资源育成了一大批新的细胞质资源和恢复系资源,为今后的科研创新和育种技术创造了良好研究基础。

三支队伍砥砺奋进并肩战斗

朱英国院士总是面带笑容,虽然已是75岁高龄,但思维非常敏捷。他高兴地说,我们这个团队是有战斗力的,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今年,课题组科研团队团结协作,又有一项杂交稻科研技术创新成果《红莲型新不育系珞红3A与超级稻珞优8号的选育和利用》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据介绍,该课题组团队,由三支基本队伍组成:基础研究是一支队伍,应用研究是一支队伍,另一支是负责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每一支队伍都由教授、技术骨干、博士研究生和科研人员组成。

武汉大学课题组从1995年就开始了红莲型杂交稻的应用与产业化的研究,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配组选育出一批优质、高产、适应性广的红莲型杂交稻组合。如红莲优6号、珞优8号、珞优10号等。

突破性品种珞优8号,2007年湖北省老河口万亩示范片获得高产,通过验收,亩产最高超过900公斤。其米质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2008年珞优8号通过了农业部超级稻专家组验收。20096月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第三批超级稻品种,是湖北省首个中稻超级杂交稻新品种。20072013连续7年被推选为湖北省中稻主推品种,展现出良好的生产应用前景,2010年至2014年连续4年被列为国家主推品种。

据课题组科研团队成员李绍清副教授介绍:红莲型是一种新的细胞质类型,创造培育出来的红莲型不育系珞红3A和珞红4A,又分别新组合珞优8号、珞优10号等新品种,都是红莲型杂交稻的子子孙孙。这些杂交稻新品种是科技创新的结晶,具备了抗褐飞虱能力强、不育系稳定、配合力强等特征。

让红莲型杂交稻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2012 829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发展报告会暨红莲型杂交稻现场考察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农业科研教育机构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

出席会议的专家院士来到宜城市小河镇张咀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现场考察了武汉大学红莲型杂交稻5000亩优质高产示范情况。

红莲型杂交稻对地区气候的适应性强,无论属北方暖温带,还是南方地区的亚热带,只要适宜水稻作物生长的地方,它都能生长、开花、结果。

朱英国院士主持的课题组技术团队研究选育的红莲型优良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亿多亩,先后育成9个杂交水稻组合新品种,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生产情况良好,给农民带来了粮食的增产和丰收。同时,在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红莲型杂交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增产增效明显,展示出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

朱英国院士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和梦想:随着红莲型杂交稻的研究发展,未来的红莲型不仅有籼稻型,粳稻型,还将在早稻、中稻、晚稻里面都有红莲型。早稻、中稻、晚稻的生长季节气候都适应红莲型植物生长机理与生长特性。

朱英国说:“红莲型杂交水稻不仅在中国的大江南北生根、开花、结果,还要让红莲型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40220/hbrb2278387.html

(稿件来源:《湖北日报》2014220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