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相关培养单位:
根据《关于开展2023年武汉大学研究生导师育人方式创新项目立项建设的通知》要求,为检验相关项目建设成效、树立育人标杆、以点带面,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研究生院拟对2023年及以前立项建设并已通过中期检查的导师育人方式创新项目进行结题验收。具体如下。
一、验收对象
验收对象共62项(见下表)。
单 位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遥感经济交叉学科创新培养项目 | 罗知 |
口腔医学院 | 口腔预防专业学位研究生社区实践能力的培养 | 杜民权 |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 翻译拔尖人才培养创新项目 | 马萧 |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 以学术支持为中心,构建英美文学方向研究生导师育人体系 | 王爱菊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问题驱动式的成人教育——研究生导师育人创新路径探索 | 肖珺 |
文学院 | 研究生学术写作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 李松 |
文学院 | 文学图像学——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吴光正 |
历史学院 | 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化考古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李英华 |
历史学院 | 如何指导研究生写好高质量学位论文 | 刘礼堂 |
历史学院 | 珞珈史地沙龙与研究生论文写作培养 | 郑威 |
哲学学院 | 哲学学术写作训练 | 苏德超 |
哲学学院 | 心理咨询专业实践育人方式的创新建设 | 王志云 |
信息与管理学院 | 面向研究与实践前沿的信管类研究生培养方式创新研究 | 安璐 |
信息与管理学院 | 数智赋能研究生创新选题方式方法研究与应用 | 陆泉 |
信息与管理学院 | 保密管理专业人才“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 赵杨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全球经济动态、治理与政策研讨班 | 张天顶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基于跨校联合指导的家庭金融专题研讨会 | 周洋 |
法学院 | 数据法学创新人才培育学术工作坊 | 张素华 |
法学院 | 模拟实训与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 | 乔雄兵 |
法学院 | 编辑与管理法学期刊:研究生综合学术能力培养的提升 | 秦天宝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社会调查实践育人方式创新研究 | 吕普生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基于咨政服务工作培养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薛惠元 |
社会学院 | 跨校联合指导与实践育人:研究生培养方式新探索 | 崔应令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方式创新研究 | 唐皇凤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随机算法”专题研讨会 | 刘伟 |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分子医学方向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 | 杜宇昊 |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 “产学研”融合模式下的电化学学科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 钱江锋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团体辅导模式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 朱联东 |
水利水电学院 | 复杂环境下国际引领型水利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 陈杰 |
水利水电学院 | 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的“工程思政”工科实践育人探究 | 严鹏 |
水利水电学院 | 生态水文学交叉学科研究生跨校联合培养 | 王纲胜 |
水利水电学院 | 面向“双碳”战略目标的水利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 尹家波 |
电气与自动化学院 | “教学-科研-竞赛”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 刘飞 |
电气与自动化学院 | 基于野外火箭引雷试验基地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方式研究 | 蔡力 |
动力与机械学院 | 先进制造领域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 周圣军 |
动力与机械学院 | “双碳”背景下智慧能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郭江 |
动力与机械学院 | “新工科+大健康”背景下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 | 雷祎凤 |
城市设计学院 | 跨学科视野下的“遗产保护”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童乔慧 |
城市设计学院 | 建筑遗产跨校跨学科学术工作坊 | 郑静 |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胡衡 |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基于“师生学术共同体”的青年导师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黄理志 |
计算机学院 |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外跨校联合指导模式探索 | 王中元 |
计算机学院 | 校企协同创新与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 张乐飞 |
电子信息学院 | 宽带认知被动雷达专题研讨 | 万显荣 |
电子信息学院 | 推进科研实验室文化建设——以雷达与信号处理实验室为例 | 周浩 |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 校企联合遥感全产业链创新育人模式研究 | 巫兆聪 |
国家网络安全学院 | 产学研融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 吴黎兵 |
基础医学院 | 基于发育毒理学转化研究的创新育人模式研究 | 郭喻 |
第一临床学院 | 研究生线上会议教学策略与实践 | 程艳香 |
第一临床学院 | 以PDCA循环结合混合微课教学来提高岗位胜任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 李新 |
第一临床学院 | 医统交叉模式下临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 朱占永 |
第二临床学院 | 基于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坊的医学研究生就业价值引领教育研究 | 周芙玲 |
第二临床学院 | 基于BLOOM分类法的护理专业学位多元协同育人新生态的构建 | 朱小平 |
第二临床学院 | 双一流背景下交叉学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 | 吴猛 |
第二临床学院 | 学习共同体在护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基于多维度、递进式模式的视角 | 孙慧敏 |
口腔医学院 | 基于PCT模式的全英文沉浸式Seminar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 撒悦 |
公共卫生学院 | 合作共建科研平台,深化基地协同育人作用 | 燕虹 |
护理学院 | 以“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为路径提升研究生学习幸福感和专业自豪感的探索与实践 | 欧阳艳琼 |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 | “校企联动”的北斗人才协同创新能力培养 | 张提升 |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智能无人系统”学术工作坊 | 庄园 |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武汉大学阳明学研究工作坊 | 张杰 |
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 文化遗产“馆校协同”培养模式创新 | 肖波 |
二、工作安排
1.9月30日前,项目负责人对照项目申请书,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整理相关成果证明材料,撰写《武汉大学研究生导师育人方式创新项目成果要报》(见附件1,以下简称《成果要报》),填写《武汉大学研究生导师育人方式创新项目结题验收表》(见附件2,以下简称《结题验收表》),并将《成果要报》、《结题验收表》及相关支撑材料扫描件提交所在培养单位。
2.各培养单位对结题材料进行初审,并于10月16日下午5点前,将审核签字盖章后的《成果要报》、《结题验收表》(纸质版和电子版)及支撑材料(扫描件电子版)交至研究生院培养处当代楼A405办公室(联系人:王老师,电话:68754026,邮箱:863846043@qq.com)。
3.研究生院将对项目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并组织专家进行结题评审。
三、相关说明
1.所有申请结题材料须包括:该项目《成果要报》、《结题验收表》及其它支撑材料。
2.确因项目建设需要或其他特殊原因申请延期一年结题的,由项目负责人向所在培养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培养单位审核签字后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备案。无故不参加本次结题验收或不按要求提交结题材料的项目直接视为结题验收不合格。
3.项目结题评审的结果将在研究生院官网公示。公示期结束后,将责令结题验收不合格的项目负责人按要求退回相关项目经费,且三年内不再受理该项目负责人提出的研究生教育相关项目立项申请。
特此通知
附件1:武汉大学研究生导师育人方式创新项目成果要报.doc
附件2:武汉大学研究生导师育人方式创新项目结题验收表.doc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2025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