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赓续奋斗薪火,绽放青春花朵

——“缅怀珞珈先贤,接续科研报国”生命科学学院主题团日活动

来源:武汉大学青年传媒集团   发布时间 : 2022年04月06日 22:18   点击量:

武汉大学有这样一位农田院士,被大家尊敬又亲切地誉为追逐春天的“水稻候鸟”,他终身钻研水稻育种、全心投入科学研究,他就是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先驱和杂交水稻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

为了更好地理解领悟朱英国院士潜心科研、矢志报国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致敬先贤,2022328日,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强基班团支部特举办“缅怀珞珈先贤,接续科研报国”主题团日活动,邀请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胡骏参加,参观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体验共享平台设备,倾听朱英国院士奋斗事迹,积蓄前行力量。

胡骏教授是朱英国院士的学生,曾跟随朱院士扎根田间地头、钻研水稻育种、创新科学研究,为我国杂交水稻新品种的研发和培育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胡骏教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位于武汉大学当代楼的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了实验室的共享平台、主要研究项目和几项重大成就,2020年疫情肆虐时,实验室的开放平台为研究新冠病毒、尽快遏制疫情做出贡献。在共享平台和植物培养间,同学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实验室设备,亲手体验操作,于每一步操作中体验科研之严谨。

“朱英国院士终其一生都在为水稻研究而奋斗努力。”在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会议室里,胡骏教授为同学们讲述了恩师的故事。朱英国院士曾说过“我是农民的儿子,深知农民的疾苦,希望能够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尽一份力,让乡亲们远离贫困和饥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院士从25岁开始,秋风乍起,便奔赴广西南宁;寒冬来临,又转战海南岛;直到次年春天,才揣着水稻种子返回湖北。在那个科研条件还很差、育种基地还是荒野的年代,他带着学生常年顶烈日、冒风雨,把铺盖搬到田埂上,每天晚上拉电网、撒鼠药、放夹子,就这样孕育出了闻名国际的“红莲型”杂交水稻,把水稻送到了“一带一路”国家和精准扶贫的乡村里。

朱英国院士曾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他始终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放在心上,投身科研攻坚克难,直到60多岁,仍坚持学习英语,出席各类学术会议,为着让人们“吃得饱”的目标奋斗了一生。除了自己朝着目标不断前进,朱英国院士时常教导学生要敢啃硬骨头,不怕吃苦,他带出的近百名硕士、博士毕业生对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他执着于科研的奋斗精神和对学生的关怀。

胡骏教授说:“大家在学习朱院士的事迹时,最应该学习的就是他的奋斗精神和敬业精神,这是最应该被传承的。”同学们在认真听完朱英国院士的杰出事迹后,结合自身经历与胡骏教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交流,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张丞源结合自己平时的科研经历说道:“朱英国院士对科研,对生活的态度深深触动了我。做研究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唯有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才能收获饱满的果实。”在听到朱院士一生留下了22本工作笔记时,沈忱说道:“朱英国院士数十年如一日地往返与农田与实验室,记录每天的工作安排、会议记录、科研心得,如此大的工作量太令我震撼了!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在科研学习中做有心人。”

20137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期间,专程前往武汉大学鄂州水稻试验基地视察,朱英国院士陪同习近平总书记到农田里查看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情况,汇报水稻新品种的推广情况。正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粮食安全靠自己”的重要指示。

通过本次主题团日活动,同学们深情缅怀珞珈先贤,明确自身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使命。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生科学子将传承先贤精神、心系国之大者,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生科力量!


Copyright © 2022-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未来网

主办单位 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鄂ICP备05003330号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