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出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叙事策略与美学表达
发布时间:2024-11-14 09:10:02 点击数:
摘要:短视频极大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展演、大众化传播和创新性传承。借助良好的叙事策略和美学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能够在短视频平台中成功出圈。通过对抖音平台高赞的短视频进行分析,出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因囿于平台生态而表现出活态演绎型的题材偏好和多中心化的创作结构。在叙事框架上,出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以长幼同框、中外共域、古今结合的关系建构实现了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的意义生产;在美学表达上,出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把握了受众的审美嬗变,以日常随拍的生活美学、精工匠意的劳动美学、东方韵味的服饰美学创建了审美通道。此外,该类短视频中流动出的民族自豪、代际情感及节庆情感为受众提供了情感按摩。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社会化媒体;叙事策略;美学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短视频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形式,已经逐渐从一种新兴媒介演变至一种生活方式,不仅在视觉文化转向的现代社会中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展演,使停留在古籍、博物馆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通过一体化内容创作和发布的媒介技术,规模化、社交化的用户参与网络,形成一股社会动员的力量,吸引用户按照个体审美和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广泛的视频生产实践,构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基于此,以指导实践为出发点,探究如何生产并传播喜闻乐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短视频,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
“出圈”本用于形容小众的、圈层的亚文化向主流文化靠拢的破圈现象,而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也需要寻求新的赓续空间、记忆方式和传承手段,通过“出圈”获得广泛的社会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认同。与此同时,面对消费文化、二次元等青年亚文化盛行对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的冲击,以及社会焦虑等负面情绪导向下舆论环境的复杂化,更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出圈”的影响力,发挥其身份归属、情感按摩、文化认同的力量来进行积极的引导和修正。
为深入考察短视频内容创作者如何通过叙事策略的安排及美学建构的表达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出圈”,本文基于国内短视频的代表性平台抖音 APP进行样本收集与案例分析。抖音短视频发布时一般会选择添 加“#”话题标签来界定视频的主要内容并获得平台流量支持。因此,本文以“传统文化”为搜索关键词,截至2024年2月29日,检索并选择上亿次播放量的话题合集,并以点赞量达100万作为“出圈”短视频样本选择的标准,共计得到72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高热度短视频。对这72个短视频的用户评论进行数据爬取,在完成必要的数据清洗之后,借助机器学习对共计119823条用户评论进行情感分析和主题提取。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短视频样本进行5遍以上的反复观看,记录短视频在内容题材、账号信息、叙事框架、叙事场景、符号选择、画面色彩、背景音乐、镜头运动等方面的特征。
用户在生产、分发、接收,以及商业化等方面都高度依赖媒介平台所提供的数字设施并受制于平台的运行规则。因此,在这种技术依赖性和规则约束性下,短视频平台自身的传播生态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题材偏好和创作结构。
在严格参照世界文化遗产分类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基础上,依据传统文化类别对72个出圈短视频进行题材分类后发现(见表1):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传播效果明显优于物质文化遗产,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通常是更加鲜活的、可以即时体验的文化实践,更容易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产生联系,能够吸引大众注意力。其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个子类别中,传统体育以及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民俗三类题材的传统 文化短视频在抖音平台中热度最高。以上结果表明,在题材偏好上,具有视觉文化狂欢性特征的短视频平台用户更加偏向活态演绎型的内容。与静态向的民间文学、传统医药、曲艺相比,动态向的武术杂技、民俗、技艺拥有更丰富的、即时性的视听刺激,这类题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在追求新奇刺激、感官震撼的平台中更容易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