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联系校园和社会的桥梁,大学生通过走出校门进行实践活动可以切实感触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实践中思索自己的信仰和所应担负的责任与义务。大学生的知识学习是多元
化的,是开放化的,大学生要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响应时代号召,关注百姓民生
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北京科技大学“云南宣威缺水调查帮扶实践团”本着助力农村发展的目的,通过网络和当地人了解到云南省宣威市格宜镇白泥村处在极度的贫困和缺水当中,并且饮用水源大多都是严重的氟含量超标,为了能为当地人尽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在队长的号召下,团队的7 个人走到了一起。
团队拟定了调查和帮扶的实践主线,以调查为基础,帮扶为目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当地村民们。但是,要如何帮扶呢?实践团首先想到的是为当地修建水池,因为当地降水量较大,可以修建水池来储存雨水等,这些水不含氟,可以较好地缓解村民们饮水氟超标的问题;但是资金投入太大,他们无力负担,而且当地的问题在于水源而不是储水设施,这个方案不可行。队长浦绍韬是当地人,通过他的了解,发现了实践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当地有一个小学,只有两个容积为1500升的铁制储水箱,学校国家营养改善计划营养餐的用水只能买桶装纯净水,而学生用水根本无法满足,由于两个水箱蓄水量很小,导致学校运水的频率高,水的成本高,学校的用水严重占用了义务教育经费,对学校运作有很大影响,学校急需一个储水量大的水池,就算没有健康水源,学校仍然需要买水,但是减少了运水频率,也会很大程度上缓解学校的经费紧张状况。第二、当地村民对于地方性氟中毒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有的甚至没有了解,实践团可以把宣传当成一个重点工作。
根据队长提供的信息,实践团经过多次的商讨之后确定了以水源调查,重点访谈,村民走访,村中宣传,募捐与宣传,联系基金会为主要内容的实践。
艰苦奋斗,察民情,促民生
本着为贫困山区人民做实事的态度,实践团一行7人于2014年7月31日来到了位于云南省宣威市格宜镇大山深处的白泥村。白泥村坐落在海拔2170米的高寒山区,只有一条凹凸不平的石子路能够进入村里,它犹如古时蜀道一般生生切开了坚硬的石头,一面是悬崖,一面是巍峨的大山。这条险峻的山路震撼着团队里的每一个人,同时也让他们由衷地佩服那些生活在路的尽头的人,
那些坚强与自然搏斗的人。
村里到处都是土墙瓦房、泥泞小路,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住着一群善良淳朴的人们。在实践团走访的过程中,每到一户人家,主人都会热情地招待他们,无论是煮土豆还是煮豆腐,村民们都把他
们认为最好的东西拿了出来。有对年近80的老夫妻在实践团队员要走时拉住他们,要他们一定回来吃上几个土豆,在实践团的队员们向老夫妻说谢谢时,老爷爷对他们说:“娃娃,你们来为我们做好事,该说感谢的是我们,几个洋芋(土豆)是应该的啊。”有位8 多岁的老奶奶在队员们走时,还扶着树一直站在路旁目送,直到队员们远去看不见为止。有群好奇的孩子在路旁田埂上边玩着“滑坡”游戏(因为那里田埂很高,是松软的沙土并且有很大的坡度,他们可以像滑滑梯一样从田埂上滑下),边打量着实践团,看着他们纯真的眼神,队员们忍不住把随身带的一些小点心分给了他们。淳朴的村民们用最简单善良的行动感动着实践团的每一个人,同时村民们现实的状况一次又一次地震颤着每个队员的内心。健康饮用水的极度缺乏令大多数人都患上了地方性氟中毒。
满口的黑牙、弯弯曲曲的手指、变形的骨骼、肿大的关节这些常人看来的“奇形怪状”在村里比比皆是,有的人由于关节肿大使手臂伸不直而无法将饭轻松地喂到口中,许多男人因为这种病在
三四十岁时就丧失了劳动能力,对于一个靠农业生产养家糊口的家庭来说这是致命的打击。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地存在着,每位队员的心情在一次又一次的走访中越发沉重了。队员们深知自己力量的微薄,可是没有一个人说放弃,所有人都在努力,只为了让村民们的生活能有一点点改变。于是他们坚持着,就算是一天十几公里山路的跋涉加上头顶太阳的炙烤,就算有无数蚊虫的叮咬,就算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淋湿,就算有时累得迈不开双脚,他们都坚持着,只求能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一点帮助。
在村里进行各项工作的同时,他们了解到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位蒋先生正在宣威,于是实践团与他取得了联系,蒋先生表示愿意和实践团见面。于是他们决定按计划进行募捐的同时,制作宣
传视频播放给蒋先生观看。
8月6日,实践团开始了宣威县城里的募捐与宣传工作。他们认真整理了在白泥村一个星期以来搜集到的3000多张图片和10000多字的文字材料,仔细挑选以后确定了用于海报和宣传资料
所用的素材。经过了3 天的奋战和大家的通力合作,海报和视频终于如期完成。接下来,便是为期两天的募捐宣传工作,天公不作美,两天都是炎炎烈日炙烤,他们忍着酷暑,在展板前忙活着,耐心的讲解、温和的微笑、卖力的吆喝,尽心尽力。队长要求每个人就算是再累也不能随意靠在树上或是蹲着,他说:“我们一定要注意我们的精神风貌和言行举止,我们穿着社会实践服,我们的形象就是学校的形象,我们要表现我们的诚意,维护学校的形象。”于是大家互相鼓励着,忙碌着,坚持着。每天8个小时的站立再加上烈日的暴晒,每个队员的心理和身体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是他们都坚持下来了。最后的善款总额1231.2元,不大的一个数字,但是实践团的每个人已经很满意了,这是他们努力换来的,最重要的是他们为白泥村做了很好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那里的情况,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被忽视的角落,让更强大的力量劈开前方的障碍,让阳光重新照亮这个美丽的山村。
8月10号的晚上,实践团带上宣传视频和文字材料来到蒋先生所在的宾馆,他仔细地观看了队员们制作的视频和记录的文字材料,他向实践团表达了他的看法,并给他们提了一些意见,交流了一些社会调查以及项目申请的方法。他表示现在基金会恰好有项目要在宣威开展,正在物色对象,他一定替实践团反应白泥村的情况。
最终,白泥村得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总价值约50万元的援助。实践团的努力得到了最终的回报,这是队员们踏踏实实工作的成果。
不畏艰辛, 在实践中成长
14天的实践里,实践团始终 “求实鼎新”的校训要求着自己,秉承学校严谨踏实的作风努力工作着。14天的社会实践结束了,他们收获的不仅是黝黑的皮肤,还有心灵的成长。在团队的协同工作中,他们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执行力。
习近平主席2014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的讲话稿中这样说道:“广大青年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的素质和
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这番话既是对青年人的肯定,也是对青年人的期望和要求。“云南宣威缺水调查帮扶实践团”努力踏实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用行动体会和践行着这个要求,队员们用自己的汗水挥洒出了实践团美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