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北京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一步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统筹学生个人兴趣、未来职业规划与学校专业培养全过程,努力扩大学生专业自主选择权,保障学生享受多渠道、多种类的专业选择机会,激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活力。
一是深化改革,打造“零门槛,不设限”的专业选择机制。为了把学生个人兴趣与专业方向的有效结合,学校不断深化改革,优化专业结构,降低转专业门槛,形成了“零门槛,不设限”的宽松的专业选择机制,为学生提供了大一末、大二末两次转专业机会。
学生在进校时的专业选择不理想,或者在进入学校学习过程中发现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兴趣所在,可以享受学校宽松的转专业政策。除招生时有特别约定的考生(如外语保送生、提前批录取类别的考生),其他在校本科生均可以在大一学年末和大二学年末提出转专业申请。各专业对转专业人数不做限制,只要所有必修课成绩合格,均可申请转专业。为配合转专业政策的实施,学校还开设了双学位、第二专业以及辅修专业制度,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专业选择范围。
二是推进大类招生和宽口径培养,保障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权利。学校依托主干优势学科,大力推进大类招生和宽口径培养工作,通过加强基础知识学习,让学生逐步对专业产生质的认识,发现自身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几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经济与贸易类、机械类、能源动力类等5项大类招生专业在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5年,学校将“卓越工程师计划”的6个优势专业组合成为“工科试验班”,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冶金工程、矿物资源工程、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6个专业首次按大类招生。经过一年学习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对口专业。
三是创新“2+X”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精英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2006年,学校创设“理科实验班”,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基点,打造“2+X”人才培养模式,即实验班在前两年的教学中,着重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基础,在后续的“X”培养阶段中,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方向自主选择确定专业方向,配备资深教授作为学术导师,进入教授实验室进行重点培养。学校“材料国际班”是以优势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基础,在学生入校后进行选拔组班,教学计划参照国外一流大学的课程设置,采用全英文教材,由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授进行全英文授课,并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实验教学。在校期间,学生可以自主申请到欧美等著名大学进行1~2个学期的交流学习,并能够优先申请学校国际交流项目出国攻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