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聒噪的蝉鸣声尚未消退,空气中的暑热与专属于年轻人的朝气交织在一起时,我来到了这片校园。那时的我尚不知,在未来迎接我的,不仅是充实而美好的校园生活,更有一位优秀且温柔的导师——项晓菲导师。
初秋时候,是我和项晓菲导师的初次相遇。
与想象中严肃高冷的导师形象不同,在我眼前的,是一个亲切和蔼的“大姐姐”。话题,是从我喜欢的篮球展开的,当时我便惊讶于项导竟然这样把我的喜好放在心上,接着她还亲切地询问了我从千余公里外的故乡来北京学习生活是否适应等等。后来的几次见面谈话,我与项导愈发熟络,在学期接近尾声时我也十分荣幸跟随项导一起观看了工程技术研究院的新年联欢会,了解到工研院的光辉历史与辉煌成就。一句句关心的话语,一次次亲切的问候,使我在他乡的土地上,第一次感受到了仿佛来自于故乡的亲切温暖。
昌黎先生曾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于我而言,项导正是这样一位合格且优秀的导师。在学习方面,每一次见面时我们首先谈及的话题就是我最近的学习情况,疫情期间无法见面,项导依然多次在线上关心着我的学习状态,这令我感到即使在家,自己也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她会将所认可的学习方法倾囊相授,结合她自己的学习与科研经历一一与我分析利弊,“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取舍与平衡学习生活、学生工作与学术科研等等,耐心地为我答疑解惑,引导我发现最适合我自己的学习方法。
项导还会如孔子所言“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曾有一次,为了让我更好地理解、实践所指导我的学习方法,项导特地邀请来如今一位已经在工研院读研的直系学姐,与我分享她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畅谈之时,在学姐闪耀着光芒的眼神中,我仿佛看见了未来的自己——积极、坚定,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奉献属于自己的一份科研力量。如此的几次会面,使我愈发坚定自己的选择,明确了未来的方向。
在专业选择方面,当我提出了我的好奇与疑惑时,项导回复的几乎占满整张屏幕的文字令我惊喜而感动——身为自动化方向研究人员的项导,将她所了解到的关于此专业的许多信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我,慷慨且负责;在思想方面,项导也常常同我畅谈她所了解学习到的先进事迹,向我分享探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奉献精神等,帮助我树立正确的观念与信仰。在与项导一次次的交流之后,我也被她故事中的人、事深深打动,在此次疫情期间成为了一名社区志愿者,努力向那些优秀的人学习、靠近。
亦师亦友,是我最喜好的一种师生关系。自以为项晓菲导师与我便是这样:探讨学习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平日里也可互相分享春花秋月、冬日夏云。
记得项导曾与我分享过她的一个观点,我深以为然:交友,应当要涉及三个年龄层:比你年轻的人,能给你带来生命的活力;与你同龄的人,可以与其一起并肩同行;比你年长的人,能为你指引前路,指点迷津。学校的导师制政策让项晓菲导师出现在我的人生旅途上,成为那个指引着我前进方向的人,为我拨开重重迷雾,使光明的道路在我眼前展现无遗。
感谢她恰逢其时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