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灶台上的别样青春

2020-11-16
单位(作者):张黄茜

大学的食堂对师生总是显得那么亲切,那一缕温热的烟火气息,让人觉得如此安心。每到用餐时间,是食堂员工最忙碌的时候。他们身穿白色的工作服,或忙碌于后厨,蒸腾的热气掩住了他们的背影;或穿梭于桌椅间,掸去匆匆离开学生留下的残渣;或在售卖窗口打饭,虽是面对面的交流却只留下模糊的声音印象……他们中的很多人日复一日的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保障着学校每位师生的饮食健康。

郝冬英是众多食堂员工中的一员,她是后勤饮食中心的主食班长,负责鸿博园食堂四层的主食窗口,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十余年,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2020年她被评为北京科技大学岗位服务标兵。

184979630600154082.jpg

摸着石头过河

见到郝冬英时,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她正在鸿博园四楼的后厨忙碌,忙里偷闲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早晨的阳光倾斜地照在她的脸上,映衬着她的和善与温柔。

谈到面点制作,她的眼神中充满骄傲和满足。善于思考总结、勤于动手是郝冬英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在工作中,郝冬英除了在后厨制作主食,也负责窗口的销售。对就餐师生提出的意见,郝冬英都会记下改进。有就餐者提出希望增加蒸饺,郝冬英和同事一起研究制作,擀皮、调馅、蒸制,几经改良,最后呈现出的手工鲜肉蒸饺成为了鸿博园四层主食窗口的明星产品,供不应求,常常能见到排队等候就餐者。后来有年长的就餐者担心塑料屉布不安全,郝冬英及时反馈,经中心研究决定,尽管塑料屉布质量没问题,但为了让就餐师生放心,都及时换成了传统屉布。

 为了让就餐师生吃的好,面食窗口尽可能制作手工面条,现做现煮,并且开发了各种口味的卤,满足不同的就餐需求。就餐高峰期,等面的,买面的不同的规格,不同的卤,一不留神就容易做错。本着为就餐师生做好服务的精神,郝冬英精益求精,记清不同点餐者的顺序和要求,从不出错,让主食窗口忙而不乱。

郝冬英把自己这十余年研制主食面点的历程形容成“摸着石头过河”,在传承中创新,尽可能满足更多人的口味和要求。追求健康和安全,找寻情感上一种家的温暖归属感,这是郝冬英对主食面点制作的根本要求,也近乎是一种工匠精神。

在情怀中奉献青春

有着十余年工作经验的郝冬英,已经是后勤饮食中心主食面点中手艺精湛的老师傅了,她多次在厨艺竞赛中获得主食组一等奖,2017年荣获“匠心营造,鼎食飘香”厨艺大赛主食组一等奖,2018年在“厨师拿手菜”竞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但她深知个人的技能水平再高,也是独木难支,她积极响应饮食中心的政策,推行师徒传帮带,在工作中与专业技能竞赛、文明服务月等活动有机结合,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将技能教给大家,提升班组的整体水平。郝冬英已经带过多个年轻的徒弟,从基础的和面到配料的用量,手把手地细致教授,她倾囊相授,从不有所保留,在教授技艺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热爱和执着一并地传承下去。谈到她的徒弟,郝冬英喜悦地说,她的一位徒弟已经在管庄校区食堂负责制作主食面点了。她的喜悦源自徒弟能够独当一面的自豪,也源于这一份手艺和情怀能够传承和延续下去的欣慰。

疫情中的坚守

2020年2月16日,一个郝冬英深深刻在脑中的日子。那一天,身为党员和主食班长的她,因为工作安排第一时间从老家返回北京。虽然舍不得长久没见面的孩子和家人,但是使命感和责任心让她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

回到岗位后,郝冬英积极主动配合隔离,隔离期期间严格遵守规章制度。隔离结束后,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带领本组同事严格把控食品卫生,并做好每日消毒工作,确保在校师生的饮食安全。为了更好让教职工吃好,吃健康,郝冬英在原有粗粮细作的基础上,添加了手工水饺,杂粮面条和发面团以方便教职工带回家中,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推陈出新,自创多种面食,丰富品种,给广大教职工提高多种选择,努力营造安全健康的用餐环境。

疫情期间由于就餐人数锐减,郝冬英与班组同事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保障供应的同时注重主食花样的保温和质量,也避免了浪费,并丰富、创新主食品种,让就餐师生吃的健康放心。

郝冬英一如既往地将关怀和体贴融入她的面点,给寒冬里的人们带去了温暖。正是有很多像郝冬英这样无私奉献的工作人员,才让我们在疫情期间依旧心向阳光、充满希望。

十余年的坚守已化作对面点事业的热爱和情怀,三尺灶台,寓情于食,郝冬英将青春挥洒在灶台前,化为了北科人舌尖上的美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