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列车驶离月台奔向北京,逐渐把群山甩在身后,任琳琳仍然在不断地回望,仿佛目光能够穿越一切,重新锁定那个西部小城——甘肃省秦安县。
一年前,她和另外三个同学一起,从北京科技大学来到这里的桥南初级中学,成为一名老师。如今支教期满,她早已将其间艰苦抛诸脑后,唯独留下对秦安、对学生的深深眷恋。
实际上,任琳琳身上所体现的只是北京科技大学与秦安不解情缘的一个缩影。
2012年,在国家的号召下,这所以工科为主、钢铁冶金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与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以农林为主的林果大县秦安结对,建立了定点帮扶关系。
七年来,该校在“以党建引领为先导,教育扶贫为主线,产业扶贫为主题”的帮扶思路下,逐渐建立起包括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文化扶贫等在内的立体式帮扶体系。
其中,教育扶贫是双方最初的触发点,无疑也是接触最多、交流最深的一方面。
支教团队星火燎原
任琳琳曾历尽艰辛从老家青海考到北京,在大三那年第一次得知支教项目时,她就下定决心要成为其中一员。
“我之前看过一些描述支教的电影,也了解过一些相关事迹,但并不清楚支教具体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非常好奇。”任琳琳告诉《中国科学报》,她小时候最崇敬的职业就是老师,不过,到了秦安才发现,支教这件事并不那么简单。
她本科学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来以为可以教语数外或者理化生等科目,但最终,桥南初级中学安排她和同学教的是信息、美术和体育。“一开始有些失落,感觉自己所学没得到实际应用,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与书本上的知识相比,学生们其实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引导和慰藉。”
与北上广深等大都市的各种资源集聚不同,在秦安这个西部小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学生的父母为了谋生计而背井离乡,学生多是留守儿童和寄宿生。
鉴于此,任琳琳在北京科技大学的帮助下,建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基地”,为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和日常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青春期遇到的心理问题。
“虽说现在网络媒体发达,他们能够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但他们的判断力还不够,很多时候无法正确地明辨是非。”在这种情况下,任琳琳等人转变观念,将支教目标放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树立人生目标上,通过视频、图片等新颖的方式让他们触摸自己的梦想。
就像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臧勇所说,“他们的行动与努力也许无益于在考试成绩上提高几分,但是却为满眼只见到大山的孩子们插上了一双梦想的翅膀,在他们心底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构建扶贫长效机制
对于秦安教育扶贫工作,臧勇表示,要打“组合拳”,做好立体式帮扶。
“一方面将北科大育人优势和科研优势转化为秦安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直接动力。”他说,另一方面也要吸引校友力量、社会力量与秦安结成教育扶贫合作共同体,用教育扶贫带动产业扶贫、人才扶贫,使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成为秦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补强贫困软肋的良方。
构建立体式帮扶,除了支教团队这个点之外,北京科技大学还综合运用智慧校园建设、教师培训、学生资助与培养等方式,打造教育精准扶贫的面,并通过建立长期基地、开展校地合作、促成地企共赢等形成长效机制。
据北京科技大学挂职秦安副县长沈崴介绍,2016年以来,北京科技大学面向秦安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骨干教师和当地领导干部开展培训1000余人次。
“学校携手腾讯、中美教育启动‘互联网+教育’教育精准扶贫‘智慧校园’项目,携手北京少年创客教育科技研究院为秦安捐建‘秦安县少年创客工作室’。”沈崴说,截至目前,“智慧校园”项目已捐赠投入682万元,覆盖秦安62所中小学,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教学场景全覆盖应用;“秦安县少年创客工作室”捐建科技设备折合资金50万元,并面向秦安县各中小学选派的第一批50名科技教师进行培训。
“到目前,我们已经在秦安建立起人才输入、培养、培训、实践基地,强化了教育扶贫实践探索的成果巩固,促进了教育扶贫文化传承创新,构建了教育人才扶贫的长效机制。”臧勇说。
大学教授走进大山
扶贫先扶智,扶智在教师。教育扶贫长效机制能取得怎样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秦安的教师更多地参加培训,学习更前沿的知识和理念。之前,我们也很多次组织大家到北京参加培训,但实际上会有两方面的问题。”沈崴说,一是条件限制,难以组织太多秦安的教师到北京;二是北京科技大学扶贫秦安,但很多师生对秦安的了解仅限于“道听途说”,感受并不真切。
因此,不久前,北京科技大学组织该校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以及附小的基础教育领域专家和教学名师团队共20余人走进秦安,为当地192个教学点、260多名教师进行为期两天的培训。
培训内容涵盖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改革发展新理念、教学设计与实践、小班化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等多个主题。
让秦安县云山镇高党村教师蔡虎平感受尤深的,是北京科技大学附小德育负责人吕梅的讲座——《创新班级文化建设 提高育人效力》。
“吕老师主要讲了在小班化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告诉我们怎样抓住学生的个人特点去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蔡虎平告诉《中国科学报》,他所在的小学一共有25名学生,分为几个年级,如何提高小班化教学效果是他面临的最大难题。
让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管委会主任王旭升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教授曲绍卫的到来。
秦安县有很多教学点散布在山上,少的三五人,多的也不过二三十人。2014年,县政府筹措资金2900多万元建设陇城教育园区,并于次年开始实行走教模式,即分散在各教学点的学生不再翻山越岭集中到完全小学去上课,而是由园区统一安排车辆,每天接送教师到各个教学点。
“走教模式对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确保山区学校保学控辍、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等大有裨益,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一直思考却无果的事。”王旭升说,“曲教授提醒,走教模式不能是单向走动,而要让学生也走动起来,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走进更大的同龄群体,培养交流、沟通能力,而这一点,是我们之前没有想到的。”
今年,秦安县已经到了脱贫摘帽的攻坚阶段,而北京科技大学教育扶贫的星星之火,来日必成燎原之势。
原文链接:《中国科学报》 (2019-08-07 第2版 动态)
(责编:孟婍、陈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