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人物

FIGURES

三尺讲台 助力梦想

2019-04-24
单位(作者):贾文婧

从北京到秦安, 她从学生成为老师,角色转换之间是责任、亦是挑战。扶贫支教一年,不长也不短,但却让她成长、让她收获、让她改变、又让她思索……

2017年7月底,作为大学生西部计划及北京科技大学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结束培训后,李洁瑶和其他三个老师一起踏上了通往秦安县桥南初级中学的路。刚到那里,一种与校园生活不同的生活氛围扑面而来。空气中夹杂着烧煤的味道,没有现成的热水,没有大的超市,没有路由器,物质生活的匮乏再加上语言的不通、交通的落后……

这些所有都让她预感到了支教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挑战。

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而不只是眼前

结束了八月底新生入学和军训的事务,李洁瑶的教师生活便正式拉开了序幕。她被分配教七年级10个班的信息技术课程,但问题也接踵而至。每班80余人,而学生的计算机认知和操作能力差异大,多数学生计算机基础薄弱,再加上前半学期七年级机房没有装配好,只能在教室教学。于是她就在黑板上画窗口、画按钮、画界面变化,就从最基础、最简单的知识讲起。一笔一画间,她给孩子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一言一语间,她带领孩子们走进了新的天地。不久后,机房装配好,李洁瑶给每个学生和计算机编号,让他们一一对应入座,这样既有利于给学生授课,又能让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帮助落后的同学。

李洁瑶没有只停留在教授课本知识,因为她更希望带学生们去认识外面的世界、去探索未来和全新的东西。每次教学任务完成后,她都会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新的互联网或科技热点,如Alpha Go、百度世界大会等等,她将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在孩子们心里埋下求知的种子。

让他们有所创意,把这颗心坚持下去

除了教学工作,9月份起李洁瑶开始负责科技创新社团,虽然社团创立不久,但同学们的热情却异常高涨。在社团里,相比理论知识,她更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日常课程中,会有许多类似头脑风暴、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动手做小制作等活动,不知不觉间她已经不再是一个老师,而变成了一个和同学们志同道合的朋友。她说,“我更希望他们有创意,并且能一直坚持下去”。她还带领着社团的同学们一起参加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令人欣慰的是,最终取得了DV作品二等奖的好成绩,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

11.png

最重要的只是什么身份做好什么事

由于协助北科大一对一帮扶学生的筛选和申报工作,4月底,李洁瑶有机会走访了三位学生,那一次的走访她至今记忆犹新。

要走访的学生家住在山上,公路崎岖、交通不便,那天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又导致车轮打滑,更加剧了车辆前行的困难,李洁瑶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些孩子们上学的不易。最令她难以忘记的是一个家庭,四个孩子,爸爸外出打工,妈妈身体患病还要供孩子们上学,她深刻感受到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父母的付出就是想让孩子们有更好的未来。这些看到的、了解到的,让她突然感到自己似乎无法为这个家庭的生活带来什么转机,也不能帮助他们变得更好,正是这种“什么也做不了”让她的心中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她知道作为一个支教的教师,自己能给予孩子的只有知识,所以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传授给孩子们最多的、最有用的知识。

“也许在我有限的支教时间里,帮助他们养成的习惯、形成的思维方式会是陪伴他们更久、更有价值的东西。”李洁瑶说,当一个人无法改变现状时,最好的方式只是“什么身份做好什么事”。任何时候,李洁瑶都一直谨遵着自己的本心、恪尽职守,她知道手握粉笔就应该备好每一节课、就该讲好每一个知识点、更应该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

我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由于自己教的是计算机课,孩子们基础薄,一个学期下来李洁瑶不厌其烦地重复基本要求,手放在键盘的位置、怎么打字、怎么操作……每节课她都坚持点名、提问,以此提醒孩子们要按时上课。可班级大、学生多, 难免有调皮的孩子, 也总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时候,但她从不轻易去批评他们,对于她而言,“每一个学生都值得被关爱,不看成绩、不论好坏。老师和学生本来就应该坦诚相待,最应该带给他们的应该是心灵的关怀”。

李洁瑶还记得班上有一个小女孩儿,虽然不喜欢说话,但她每堂课都会认真听讲、跟上老师的进度——即使这门课不算入期末考试成绩,即使这门课有时候有些难。还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的专注和认真都让李洁瑶心里无比的欣慰和感动。

“站上讲台是一种责任,80多个孩子们用灼灼的目光看着自己,我知道那代表他们求知的渴望,代表他们希望学到更多没有学过的知识。”这种责任不是一种神圣的光环,而是一种使命感,让李洁瑶愿意为之付出、为之努力,支教时间有限,但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希望你们永远守住秦安的蓝天

支教时间在一年后走到了尾声,回想一年间的酸甜苦辣,李洁瑶心中满满感慨,也有很多思考。在最后一节课上,她为孩子们准备了告别的PPT,她特意放上秦安美味的食物、有趣的方言、奇妙的见闻、还有一片秦安的天空。班上有人告诉她,自己一直以为北京的天是最蓝的,她笑了,指着图片告诉每一个学生,“不管你们以后做什么,不管你们以后在哪,都要守住咱们秦安的蓝天”。

有小伙子在校园里跟她用方言说再见,有小姑娘留给了她赠别的小纸条,还有那个在课上哭了的高高壮壮的男生,都让她难以忘怀,她说这些朝夕相处中产生的感情总是“上心又上头”。

回来后, 孩子们也会发消息关心:“老师,你好着呢没?学习怎么样?”还会跟她抱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他们已经把这个年轻的老师当成了朋友。而看到已经变旧的点名册、想起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李洁瑶也会知道他们之间的牵绊早已深深烙印在自己心中。

在秦安,生活是简单的,李洁瑶在简单的生活中学会了简单的满足,每天排满的课程、还有除了教学外的工作,忙碌但充实。“与其在支教,其实更是学习”,同时自己变得更有耐心、更加独立、更加成熟。在李洁瑶看来,支教不仅仅是输出,同时也是一种吸收,它是付出,也是价值的实现。

支教这一年,李洁瑶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教师的伟大之处。“老师每站在讲台上都是一次表演,她的一举一动都会得到学生的关注,她的状态也与学生息息相关。教课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非单方面的输出。”哪怕只是支教,也要尽力做好一切。

一年结束了,李洁瑶说,“我在他们的生活中可能只是一个过客,只是激起了一点涟漪,但如果它有用,我就很高兴”。李洁瑶最希望的是孩子们能记得自己说的话,去勇敢担当、追逐梦想,也最希望某一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知识点、听到了一句话能想起自己,这样就让她足够满足了。

从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一刻, 自己就不再只是一个大学生,她一直都记得自己正在做的是很多人想做却无法做的事,所以坚定地担起自己的责任,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从被守护成长为守护别人。李洁瑶很感谢秦安当地帮助过她的人,无论是县团委、当地校领导和老师,还是秦安一中的后勤,即使是看门的大爷,都对她和支教团的成员特别好,现在回想起来非常想念和感激他们。

在相差1 0 岁的距离中,李洁瑶完成了角色的转换、成为了一名虽不完美但已足够令人称赞的老师,她将永远记得在一块小小的讲台上,自己曾为许许多多个孩子的梦想助力、加速。李洁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支教行列,为更多孩子带去希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