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人物

FIGURES

张立峰: “钢铁冶金男神”是怎样炼成的

2019-09-30
单位(作者):李洁 杨文

自1989年至今,20余年孜孜不倦“钢铁冶金求知路”,曾经的“钢小伙”,今日的“钢铁冶金男神”,张立峰逐渐由青涩走向成熟。多年来他奔走于中、美、日、德、挪威等国,为了钟爱的冶金事业奋斗、拼搏着,实现了由“贫穷小子”到“知名学者”的重大转变,但始终不变的是一颗滚烫的爱祖国、爱教育、爱专业的心。“三个梦”(中国梦、冶金梦、国际梦)成为他的追求。

a4d1eaaf113ce8ffdaf0464324ba8691.jpg

千锤百炼始成钢  始终如一“中国梦”

时光追溯至1972年8月,张立峰在河北丰润的一个农家小院呱呱落地,幼年时期家中生活极其困顿,为了谋生,父母带着几个儿女,几经辗转,多次迁徙,最终来到内蒙古东部的煤矿生活。多年过去,回顾起那段充满苦楚与贫瘠的艰辛岁月,张立峰自己都觉得“难以想象那样的日子一家人到底是怎样熬过来的”。淳朴的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初小(小学二年级)毕业,他们对张立峰的家庭教育始终只有两个词:“努力”、“争气”。这四个字深深铭刻在儿子心中,并将伴随他一生。童年贫穷的烙印,没有压垮张立峰,带给他的是昂扬的斗志和永不懈怠的奋斗之心。

岁月如梭,又如白驹过隙。1989年,17岁的张立峰通过高考顺利考入重庆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系,1993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专业一直都是钢铁冶金。1998年在五年一贯制直读博士毕业后,他先后在日本学术振兴会、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部、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冶金所、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机械与工业工程系、挪威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从事钢铁冶金专业的相关教学与科研工作。

一切学习、工作、生活都逐渐步入正轨。在密苏里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工作三年后,张立峰教授得到了终身教职(Tenured)。“如无意外,我在国外会从年轻教授、知名教授、知名老教授一步步成长,各方面均没有太多的压力。”张立峰回忆道,“但是每次午夜梦回,我总有一种失落,一种遗憾,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充斥着我的内心。”经过几年的这种失落的感觉之后,他才明白,这种感觉就是“鱼离开水”的感觉,就是离开祖国很久之后那种找不到内心里的自己的国家的感觉。中国是一个钢铁大国,但离钢铁强国还有一定距离,“我应该回去,回到生我、培养我、我爱的祖国去!那里才是我建功立业的最佳场所。”

正在张立峰思索怎样劝说妻儿放弃美国舒适安逸的生活回国时,妻子已默默整理好行囊、打好了背包,对他说:“你想回国咱就回吧,我和儿子永远支持你!”于是39岁那年,张立峰带着妻儿毅然决然地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

回国后,张立峰于2014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同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201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同年作为负责人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截止2015年3月,他先后承担了17项纵向课题,包括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一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承担了40多项企业项目,涵盖了国内宝钢、首钢在内的24家钢铁公司;发表英文刊物论文100多篇、中文刊物论文50多篇、国内外会议论文90余篇;被授权7项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为国内外60多个刊物评审稿件。

忙碌而充实,张立峰为自己的“中国梦”快乐地工作着!

坚持不懈“冶金梦”  钢铁行业不夕阳

钟情挚爱百变钢,金戈铁马入梦来。谈及为何如此热爱钢铁冶金专业,张立峰强调,钢铁是发展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任何其他材料能够替代钢铁的地位。对于“钢铁工业是夕阳产业”这一说法,他给出了坚决的否定答案。所谓“夕阳工业”,是对趋向衰落的传统工业部门的一种形象称呼,主要是看该产业产出的产品到底有没有其他产业的产品来替代它。比如“郑和下西洋”时所用的木头做的船,今天的船板钢替代了木头,所以木头制船业这就是个夕阳产业。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材料可以站出来把钢铁替代了。所以说,“钢铁行业绝不是夕阳产业。”

近年来,张立峰带领科研团队致力于高品质钢的研究,主要围绕开发钢铁冶金新工艺和技术、炼钢连铸过程数值模拟、洁净钢与夹杂物、电磁冶金、绿色循环冶金(废弃物回收、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目前国内钢厂普遍存在着“不论钢水状况如何、喂入的钙量一定”的问题,不利于高品质钢的产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张立峰团队开发出热力学模型,并开发出相应指导软件,将合理的喂钙量和钢中总氧、酸溶铝含量、钙的收得率、钢水温度等因素充分结合起来,科学的根据每一炉钢水状况来确定合适的钙处理量,已用于指导一些企业生产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金属夹杂物是影响铸坯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会造成铸坯修磨工作量的增加或产生废坯。于是,张立峰团队又开展了“利用电磁力去除金属液中的非金属夹杂物”的研究,不仅要为钢铁企业的生产实践提供重要的数据参数,还要更好地开展洁净钢的实践应用。“科研工作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他对自己团队的青年师生反复强调。此外,张立峰非常注重基础研究,他认为,学术项目与企业项目同样重要。在他的带动和鼓励下,近年冶金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成功申请到8个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他是一个科研“完美主义者”,善于发掘工作闪光点,是学生口中的“良师益友”、“发展引路人”,他经常连续工作超过16个小时,披星戴月已是常态,但张立峰很快乐,因为心中有着“冶金梦”,身边有着志同道合的“冶金人”,他感觉“梦想即将成为现实”。关于下一步的工作设想,张立峰谈到:“我们将依托北京科技大学在钢铁冶金方面的优势,联合国内的主要钢铁企业(宝钢、首钢、鞍钢、攀钢等),建立一个集科研、开发和应用为一体的,与国际同类型研发中心接轨、并达到国际水平的高品质、洁净钢的研发平台,研发生产出我国急需的新一代钢铁材料。”

三尺讲台说钢铁 全力探求“国际梦”

讲台上的张立峰幽默风趣,在国家级视频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他从火电用钢、核电用钢、高铁用钢、舰船用钢、航空航天用钢等方面来讲述“百变钢铁”,用“味精、鸡精、超级味精”等生动的语言来详解合金元素的作用,带领青年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钢铁冶金世界,领略钢铁冶金最前沿的技术。他总是对自己的学生们说:“有梦想才会成功!”

“冶金学科国际化”则是张立峰的又一梦想。他认为,客观来说,与很多其他专业相比,近年来冶金行业在科研奖项、文章影响因子等方面均面临着困境,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的数量上也存在短板。如果想寻求突破,需要从提升国际知名度、开设国际班、从事双语教学、引进国际人才、开展国际交流等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工作。

在学校领导、学院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作为院长的张立峰正带领着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师生大步朝着冶金国际化的道路前进。他们鼓励师生在行业国际知名杂志、刊物上发表文章,如《MMTB》、《ISIJ Int》、《Steel Research Int》、《Ironmaking and Steelmaking》、《Metallurgic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五大冶金国际期刊;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发表先进的科研成果,掌握、跟踪国际发展动态与前沿,不断提升学校、学院国际知名度;他们开设国际班,积极招收外籍人士到来校读博士、做博士后,吸引有潜力的外籍人士到国内做科研;他们在本科生中试行双语教学,注重创设语言环境,引进国外先进的专业理念,培养学生对学科国际惯例的掌握能力,全英文讲授的《传输原理》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他们倡导“引进来”,紧密联系本领域在国外科研上很活跃的华人学者,定期邀请他们到学校讲学,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国加盟,势(誓)把冶金学院建设成国际上冶金领域青年人向往的科研学术乐园;他们积极申请国际化项目,先后聘请来自英国华威大学、墨西哥莫雷利亚技术研究院、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等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长短期教学科研活动;他们还鼓励师生“走出去”,开展国际交流,接受不同思想文化的熏陶,有助于他们开拓国际视野,汲取先进技术,建立国际化知识结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张立峰这样阐述自己的职业理念、追求。作为钢铁冶金行业响当当的“男神”,他认为,中国在钢铁工业的发展有着质的飞越,但是仍有许多技术难题尚未攻克克服、亟待解决,钢铁强国的中国梦需要新的力量来充实。在谈及对青年师生成长的希望与寄语时,他深情谈到:“惟愿诸位如我般幸运,为求梦想成真,全心投入,身心皆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