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与党同心同行,与时代同频同步,牵手“黔”行,始终持守不忘初心、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价值追求,书写“实践绘就最美青春”的动人篇章。他们就是“北京科技大学‘黔守’暑期社会实践团”。
带初心扎根 砥砺奋进青年行
基层一线是与人民群众距离最近的地方,有着最新鲜的探索、最真切的呼声、最深沉的感情。为了凝聚青年力量服务基层,2017年夏天,法学1601班崔旖旎等一行同学创建“黔守”实践团,先后在马胜强、张家盛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走出象牙塔,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在广袤的贵州大地上留下青春的足迹和汗水。不忘初心,方能砥砺作为。干事创业,方能践行使命。从2017年到2019年,3年的暑假,黔守实践团走过2万多公里的贵州大地,足迹遍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30余村落、毕节市织金县官寨乡、中寨乡等;调研访谈、问卷发放覆盖1000余人;聚焦基层社会典型群体:摆渡人、扶贫干部、司法工作者、特殊儿童,在街边道旁、田间地头、乡镇法庭、特教学校,用最亲切的态度、最朴素的语言面对面地与其沟通交流,倾听基层人民的声音,始终不渝地把选择服务基层的“初心”作为前进的方向。实践团读到了摆渡人群体鲜活的故事:“我父亲是老党员,就是抱着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的精神,他摆渡了18年。”;记录了扶贫干部真实的写照:“既要挽起裤管下田,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困中拓荒;又要洗脚穿鞋当干部,悉心耕耘那片有理想种子的土地。”;听到了司法工作者坚定的心声:“司法改革不是舞者的艺术而是摔跤者的艺术,要做一名站的稳妥的摔跤者。”
带问题扎根 学术助力发展路
深入基层,知民之所忧、得民之所想,用联系的观点、探索的精神、创新的视角形成周密的思路、管用的方法、可行的方案,为发展的蓝图添一抹与众不同的色彩。下沉调研,不是简单的走街串巷,而是一场带着疑问、解决问题的发现之旅,着力夯实基层基础。时代洪流中乡村摆渡人生存状况如何?脱贫攻坚期基层扶贫干部胜任力如何?司法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基层司法工作者适应性如何?带着这些问题,实践团运用实地观察法、结构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阅读法的调查方法开展调查研讨,依托“拓展个案”“胜任力特征的冰山模型”“行为干预”等研究理论,分析调研资料、总结调查报告、汇编访谈录、构建理论框架,撰写学术论文。以宏观学术视野,探析基层发展路径,为解决基层治理问题献智献策。
带资源扎根 服务基层有担当
基层最为磨练人,艰难苦困自是不少,但只要我们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基层就是广大青年学习知识、锻炼本领、增长才干、磨练意志、服务人民的乐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3年的调研实践中,实践团了解到了诸多社会问题,并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拓展思路,创新手段,通过多元方式回馈社会,服务基层。实践团线上筹款募捐,援助贫困摆渡人;创建政府工作网站,优化官民协商机制;升级维护政府公众号,搭建便民服务平台;普及乙肝防治知识,践行“健康扶贫”宗旨;组织下乡普法宣讲,强化百姓法制观念;开展义务支教服务,关怀特殊儿童群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实践团始终,用青年之力回应人民呼声,创造平台,传递基层人民的需求,展现新时代北科学子的使命担当。
3年以来,6支团队,59名黔守人在学校和指导老师们的关怀指导下,不忘初心、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得到了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鼓励与支持: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第十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18年首都高校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论文二等奖、北京科技大学第20届“摇篮杯”学术科技竞赛特等奖、北京科技大学第19届“摇篮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4支队伍荣获“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实践金奖团队”、一支队伍荣获“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实践银奖团队”、4名同学荣获“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实践十佳标兵”、10余名同学荣获“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暑期社会实践精品成果特等奖(论文)、暑期社会实践精品成果;北京斯坦福亚裔肝脏中心暑期社会实践“最佳团队”;中国青年网、搜狐新闻、腾讯新闻、大众网、掌上黔东南、多彩贵州网等多家媒体官方报道;黄平县谷陇镇人民政府,织金县人民法院,山凯村小学发来感谢信5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黔守实践团”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肩负时代使命,大力弘扬求真务实、服务基层的精神。在成长路上,谱写出青春奋进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