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模式
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学校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从学生个性化需求出发,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机制,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环境。
专业调整机制
学校实施量化专业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学校制定了《北京科技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及管理办法》(校发〔2013〕77号),建立了可量化的专业调整机制。每年按照本科招生调剂志愿率、一年级末学生转专业申请转出率、就业实际签约率三个指标对各专业进行专业评估,形成评估意见,反馈给各学院。对三个指标均排在后10位的专业,由校教学委员会依据国家需求、学科基础、学校发展规划和学院提交的分析报告,给出整改、减少招生、停止招生直至撤销专业的意见,提交校长办公会讨论决定。
通过实施可量化的专业调整机制,促使专业结构日趋合理,打破了有教师就有专业的传统思想,促使教师关注专业建设,关心学生培养。引导教师主动参与招生、培养、就业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深化学分制改革
2017版培养方案以 “促进个性发展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目标,通过在必修课中实施分级教学,引入选择机制,扩大学生选修范围。打破学院、专业选课壁垒,实施跨专业选课,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构建“理论+实践”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跨专业选课
学校探索实施跨专业选课制度,从课程层面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的追求。在2010版培养方案中,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其它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取得的学分作为公共选修课学分。在2017版培养方案中,进一步扩大范围,设置了20学分的素质拓展学分,学生可在全校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跨专业选修。
鼓励修读“双、二、辅”。
学校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双学位、第二专业和辅修专业,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学校要求所有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同时制定“双、二、辅”的培养方案。主修专业成绩优良的学生在一年级末均可进行申请。
自由转专业
实施“无门槛”转专业制度。本着“虽然无法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学自己最喜欢的专业,但可以不让学生学不喜欢的专业”的理念,学校从2010年起设立了“无门槛”自由转专业制度。学生在一、二年级末有两次机会提出转专业申请,取消成绩排名要求和学科门类限制,各专业不限制转出人数,申请转入人数未超过专业招生人数15%的接收限额时,不限制转入,无条件接收。该制度被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是国内最早完全放开转专业限制的高校之一。近几年,除了几个热门专业申请满足率为50%~70%外,其它专业均为100%,平均满足率78%。
教学准入制度
学校实施新入职教师本科课堂教学准入制度。2012年起,学校制定并严格实施《新入职教师本科课堂教学准入制度》(校发〔2012〕10号)。教学准入制度包括培训、助课、授课考察三个环节,全部通过方能取得“本科课堂教学主讲教师资格证书”,取得资格证书后,新教师才能正式为本科生授课。
质量保证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加强质量保障的组织、制度和队伍建设,落实内外结合、多元评价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深度挖掘质量信息,及时反馈利用,强化质量问题的协同改进,建立起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学校建立的督导专家听课、领导干部听课、学生评教、专项检查等多主体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形成重视教学质量的意识和氛围,保证监控实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全员育人工作体系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整合各种育人资源,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努力实现有效资源向育人环节聚集、政策导向向育人环节倾斜、教师精力向育人环节汇聚。形成了班主任、辅导员、全程导师三位一体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