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在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学习、生活了七年的放射性选矿专业61级校友回校相聚。我感动于这些七十岁以上的老校友见面时候的欢呼雀跃、相视大笑与热情拥抱,感动于八十多岁的老师被学生紧紧拥抱的深深情谊。
4月26日上午,老校友带着激动的心情参观了学校,找到了当年坐过的教室、用餐的学生食堂,重温了同窗共读的情谊。当寻找当年的学生宿舍时,发现原来的三栋学生宿舍已拆除,新建了三栋九层的学生公寓,老校友久久凝视,唏嘘不已。来到曾经参加修建的运动场时,所有的老校友停住了脚步,看着这块因岁月磨洗而越见辉光、记录着他们当年亲手挥锄平土的岁月的地盘,散落在底盘上的泥土石块,感慨万千。
大家在感叹中不由得回想起原衡阳工学院那段艰辛的建校史。
南华大学已经走过了五十四年的光辉历程。五十四年风风雨雨,五十四年奋勇争光,我们把坚实的足迹留在了教育的百花园。抚今追昔,令人欣慰,倍感自豪。但永远沉淀在我们记忆里的是,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到衡阳工学院那段艰辛的建校史,因为那段历史在南华大学的校史上留下了值得纪念的一笔。
1954年我们国家开始铀矿资源勘探,最先在衡阳、郴州等地发现了大型的铀矿资源。1955年元月15日,党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1957年,在衡阳开始建设铀矿水冶厂。195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创办衡阳矿冶工程学院。
1959年8月,将地处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现在的中南大学)矿冶工程系的地质、采矿、选矿、冶金等专业488名同学转入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当年在衡阳招生330人,并增设电子、分析化学等专业。很庆幸,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当我们来到学院,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是一片荒地,学院的建设刚刚开始。三栋四层的楼房还未封顶,盖一层用一层;食堂是临时搭建的工棚,开学典礼就是在工棚里举行的;道路也没有修好,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但值得庆幸的是学院凝聚了一批刚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铀矿冶事业专家、国内优秀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学生们在他们的精心培养下,体会到了良好的教与学的有机结合。那时有些上课教室的楼上正在施工,有时一节课下来,老师、学生的身上沾满了灰尘,师生互相拍打身上的灰尘,相互勉励,环境再艰苦,也挡不住我们学习的激情。一幕幕感人场景,一曲曲心灵之歌,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
1960年,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师生的口粮不足,吃不饱,但全体师生员工以艰苦奋斗为己任,为了早日建成教学大楼(现在的第二教学楼),日夜奋战,挑土搬石,硬是以“人定胜天”的精神铲平了卧虎山,于1962年建成了当时在全国大学里最宏伟的教学大楼。1963年,师生参与了修建运动场的义务劳动,用双手挥锄平土,挑灯夜战,修成了运动场。 那时,学院每周六下午是义务劳动时间,师生们雄姿英发,为美化校园植树种花,进行大扫除。
五年的大学生活,我们在学校渡过了一段既紧张又愉快、既艰辛又富有诗意的青春岁月。为了获得知识、求得真理,学生尊师结友,学而不厌;为开拓人生,报效祖国,顽强拼搏,勇挑重担,不怕条件,勤奋学习。我是1963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在102教研室一批留苏回国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教学科研的高起点。1966年学院已建成了实习工厂、实验大楼等教学设施,可惜的是新实验大楼还未使用,“文革”就爆发了,1969年学院被撤销。
1969年,全体老师干部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学院,下放到二机部湖北“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前后,教职工从“五七”干校被分配到全国各地工作,虽然各赴不同单位,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建校过程中,人的精神收获,即每位师生员工的心灵得到升华。这是人生中的一份满足,艰辛的磨练是人生获得的一笔财富。 这段艰苦的校史真实记录了师生们孜孜以求的身影和精神。怀揣着勤奋刻苦的精神,经受了艰难的考验,留下了教与学的思索和追寻,说不完的师生情谊,数不尽的无私奉献。学院虽然停办了,但这之前培养出来的学生,后来在全国各地为祖国建设,特别是为核工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用他们在学校艰辛奋斗所得到的“财富”,用他们的才华与执着书写了中国核工业的辉煌篇章。无论在海拔达3500米的海晏盆地,还是戈壁滩上的四0四厂;无论是核科研院所,还是各个铀矿山;无论是各省矿冶局,还是国外援建工程,都能听到赞美南华培养的学生的声音。
1979年11月,二机部决定恢复衡阳矿冶工程学院。1983年元月,国家教委批复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旧址筹建衡阳工学院。1984年2月,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题写校名“衡阳工学院”。当时,筹建衡阳工学院的工作十分艰难,一是学校占地面积太少,且校舍建筑面积只剩下教学大楼与三栋学生宿舍,其他设施都需新建。二是资金还未到位,因为1982年国家实施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国家对核工业部的投资有所缩减。三是教师队伍的组建十分困难,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教师无法返回学校,教师队伍组建几乎是从零开始。
参与筹建的全体人员又是发挥了当年大战卧虎山、移山建大楼的艰苦奋斗精神,从人、财、物等各方面积极筹备。学院于1984年恢复招生,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凭着他们的朝气和热情,在众多纷杂的大学报考志愿中选择了衡阳工学院,组成了大学的集体。尽管当时学院方方面面的条件不够完善,但学生们没有嫌弃学校,反而用他们的双手为学院的重建贡献了力量。分配在北京工作的507841的几位同学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发挥重建学校的吃苦精神,发奋学习财会专业知识,提高了内在的精神世界,充实了自己,这对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和以后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在当时建立的机械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建筑工程系、技术物理系、资源开发系和经济管理系等大学班级中,汇聚了一大批富有情感、理想的可爱群体。他们在大学四年的同窗共读中,尽管有追求有失落,有得意与烦恼,有欢乐有忧愁,有友爱有孤寂……但同学们始终坚持不甘人后的学习精神,相互关爱,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老师更是一心一意扑在教学上,实打实备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堂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校的重建工作增添光彩。
衡阳矿冶工程学院从创办、停办到重建,我见证了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我深感全体师生员工在重建学院的自信与自豪。这些都潜在地影响了我,给予我一种无形的资本,使我受用无穷。
期盼的相聚,今日的分享,永远沉淀在老校友的记忆里,这是一个永远值得回忆的日子。这段独有而厚重的建校史饱含的人文精神有着挖掘不完的宝藏,同学们要用心去感受,用爱去传承,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同学们要了解过去,珍惜现在,把握未来,好好珍惜大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为将来插上腾飞的翅膀。
衷心祝愿同学们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