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这是自2000年以来,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从这些数字中我们不难发现,2005年的毕业生人数将是2000年的三倍还多,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进一步突出。
有分析人士指出,高校毕业生增加,而社会新提供的“理想”工作岗位又有限,这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另外,某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方面“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也使他们陷入了选择性失业的怪圈。
日前记者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深入采访,并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归纳出了大学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存在的“1 0大典型综合征”。
死活考研型
症状:
嘴上说要把“研”考穿,心里却很矛盾,“考还是不考”成了一个问题。一次又一次的考研,接二连三的失败,这不免让考试者心里发虚。到这个时候,考也不是,不考也不是,真是骑虎难下。
案例:
算上今年,李华锋已经是第三年考研了。而像他这样的,在北京海淀的大学校区附近还有一大批。他们一般都没有稳定的工作,生活费不是由家人承担,就是靠打零工维持,所以生存状态都不太好。
“说句实在的,我这也是骑虎难下呀!早两年不考就好了,找份工作,多少也能自己养活自己,可心里总是不服。这下好,不考上都没脸见人了。”李华锋奚落着自己。据他的朋友贾朋讲,李华锋高他两届,按他的条件找个工作是不成问题的,但李华锋当时就是一根筋,不考上不算完,结果头一年是总分差了点儿,第二年是英语没及格。
处方:
这些一门心思考研的真不容易,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都不小,但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记得中国的那句古话:“死要面子,活受罪。”
“认识自我”是著名职业规划师白玲给“死活考研型”开的处方。她认为,考研无罪,但要看是不是主动选择的,如果只是为了躲避就业,则大可不必。
丧失良机型
症状:
幸运儿的失败。几家用人单位先后发来录用通知书,但自己却不知道何去何从了。这些易“丧失良机”的大学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于名气大、专业好的高校,他们往往具有相当的就业竞争力,但结果却不一定令自己满意。
案例:
詹辉手里握着一所名牌大学文学和管理专业的双文凭,当他拿到第一份录用通知书刚要去报道的时候,第二份录用通知书到了。詹辉还没思量明白,第三份又到了,跟着是第四份。而就在他犹疑的当口,第一份工作已经离他而去。
据记者了解,目前用人单位在录用通知书中规定了较短的报到期限,逾期不报到算是自动放弃。“有个‘坑’儿,先占上再说。”好心的同学劝他。
其实,詹辉也知道这个理儿,但劳动合同中规定,要是没到合同期满就离开,要交不少违约金,那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能干的时间长的呢?据他的一位同学讲,他们的师哥师姐中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往往都因为不能当机立断,最终去了一家自己并不满意的单位。
处方:
有机会不把握,或是把握不住,在就业紧张的形势下,真是让人感到惋惜。
华中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陈海春老师认为,就业指导不应把目光只集中在难就业的学生上,也应关注这些易“丧失良机”的学生。“学会放弃”或许并不容易,但对于那些易“丧失良机”的毕业生而言,又是不得不学会的。
有业不就型
症状:
目标明确,不达目标,绝不罢休,全是挑剔惹的祸。这类“病人”的最大特点是看似非常有规划,实则缺乏变通。
案例:
武汉大学中文系的石磊,大年初六到北京找工作。据了解,他曾在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法制日报实习,找工作的目标是,进具有影响力的电视台。
据他讲,武汉电视台今年录取了12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有他一个,但由于录用他的部门是不上“星”的,所以他选择了放弃。谈到找工作的经历,石磊说:“我准备用三年时间,完成找工作的任务。”
他告诉记者,应聘难,首先难在缺乏经验上,用人单位常要求要有几年的工作经验,而大学毕业生哪儿来的经验呢?目前,他还在为自己的目标执著着,但已经放宽了要求,能先进一家媒体工作就行,但招聘单位对于工作经验的要求依旧是个难题。
处方:
“平常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学研究所博士陆建华给出的建议。他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大学毕业生应该从实际出发,抱怨一些不公平现象解决不了问题。工作经验是需要慢慢积累的,在用人单位培养人才的思路尚未建立起来之前,个人努力是惟一的突破口,而其他应该往后放。
性别歧视型
症状:
简历还未投出,即被告之:我们不招女生。有招聘单位把女大学生应聘所面对的残酷现实,书写得淋漓尽致的,也有婉约得让她们无以言对的。性别岐视,是女性大学毕业生必然要面对的,她们的愤慨值得同情,更值得关注。
案例:
“我想,性别歧视,是所有女生在找工作过程中都遇到过的问题。”陈洋直言。她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在一次招聘会上,我给一家体育用品公司投简历,但那家公司的招聘人员直接对我说,我们公司的女员工太多了,你还是省份简历吧!”
据记者了解,女性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确实常常面临性别歧视问题。北大法学院的一位女学生对记者说,应该把“性别歧视”列入相关法条,让那些歧视女性的用人单位受到法律的制裁。
处方:
“男女平等”是我们这个社会所倡导的,但现实生活中,用人单位“宁选武大郎,不选穆桂英”的情况却普遍存在。 “要勇于迎接挑战。”全国人大代表胡大白如是说。
难道女性有办法逃避吗?假如没有,就应该动些脑子,有些职位比较适合女性,如文秘、教师、服装设计等,应该把自己的专业尽量往相关职位上靠。在客观上不能改变的时候,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迂回就业型
症状:
表面上看,对于就业持无所谓态度,暗地里却有自己的主见。“为什么非往‘独木桥’上挤,有船也可以过河的。” 这是某些大学生的想法。
案例:
郭宇从外表看,跟其他同学没什么不同。但如果面试、笔试没过,其他同学多少会有些沮丧,而他不会,在他身上感觉不到就业压力。“下午,在体育馆有个说明会,你还不去?”同学问郭宇,他摇摇头。
“就一个招聘单位,咱们系就得去多少人,一人一份简历,那么多份,他们能认真看吗?”郭宇露出不屑一顾的样子。“不少同学对于招聘会场场不落,也不管适合不适合自己,怕别人捡了大便宜似的,效果不一定好。”郭宇说。
“那你怎么找工作?”记者问。“招聘会我也去,主要是为了解行情,有面试、笔试的机会我也不放过,但主要是为积累经验,我喜欢通过自荐的方式找工作。”据记者了解,像郭宇这样找工作的,在大学生中也有一定的数量,他们在实践中还总结出了一些“战法”:如面霸、笔霸等。
处方:
人民大学周孝正教授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激烈是正常的。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有关方面应不断拓宽思路,挖掘人才市场的需求潜能。但除了有关部门外,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毕业生,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郭宇的就业想法,使人眼前一亮,在就业难的情况下,不失为一个好计谋。
目标散乱型
症状:
就业目标散乱无序,应聘实效不佳。做事没有明确目标,总是跟着感觉走,人云亦云、人动亦动。这部分大学毕业生往往是下的功夫不少,但却很难得到理想的工作机会。
案例:
“干什么去?”许忠林在宿舍楼道里问贾朋。“复印简历,明天有个招聘会。”“是吗?那我也去复印些简历。”许忠林是毕业生中“准备不足型”的代表,“有份工作就行了。”是他的口头禅。
不过,怎样就会有份工作呢?他没细想过。对于记者的提问,他只是说,“找呗。”再问:“怎么找?”许忠林笑了,“别人怎么找,我就怎么找呗。”据贾朋讲,许忠林应该算是这届毕业生里找工作比较早的,但有些同学都已经到相中的单位去实习或试用了,可他还在找。
处方:
就业目标定位不准,往往会走不少冤枉路,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但只要认识到了,就可以快速调整过来。正所谓,亡羊补牢,犹为未晚。但要是没有目标,又如何调整方向呢?中国就业研究所的杨伟国教授指出,“漫天撒网或许没错,但‘准确定位’更为重要。”这对于那些“目标散乱”的大学毕业生无疑是一剂良药。
自主创业型
症状:
不愿意听任他人摆布,自我把握未来的意念很强,对于择业兴趣不大。让别人挑自己,还不如让自己挑别人。不少大学毕业生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最终成功的却不多。之所以把它列为一种症状,是因为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案例:
自主创业,曾经在大学校园中热过一阵子,也有没毕业就开了公司的,但时下似乎冷了许多。张开文是某高校的文艺尖子,毕业时曾一度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他还是选择了自主创业这条路。
毕业不久,他与朋友一起开了间文化公司,可真正干起来后,却发现现实情况并不像他想得那么简单,场地、演员、宣传都需要钱。好歹搞了一次小型演出还赔了。
张开文从被人羡慕的位置上一下子掉了下来,“摔得挺痛的。”他对记者说,但他不死心,能坚持还得坚持,租不起办公场地,他就把公司开在了家里。搞不了活动就写稿子、写剧本,免费给人家策划节目、活动,目的只有一个:东山再起。
处方:
国家已出台了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但创业毕竟不是闹着玩儿的,需要具备相当的条件,如社会资源、行业经验、资金等等,缺少一样都不行,而大学生在这些方面一般都很欠缺。
“创业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中华英才网北京区总经理张小文指出,大学生创业需要细思量,认真衡量自身条件后再做决定,不可只图一时之快。
父母包办型
症状:
他们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需要太过努力,因为一切尽在父母的包办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他们从来就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能力。眼下或许父母可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但真正走向社会后,“水土不服”的情况是逃不过的。
案例:
学中文的容燕从小就是“乖孩子”,父母怎么说她就怎么做,连上高中、考大学的志愿都是父母帮她选的。“习惯了被管束,习惯了别人为自己安排好一切。”容燕说。她还告诉记者,她觉得出去找工作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自己心理上可能会受不了。她也像其他同学一样投过简历,参加过面试,但至今都没有结果。
据记者了解,像容燕这样被父母扶着长大的孩子,在大学校园中并不少。他们的家庭环境一般都很好,父母有较为丰厚的收入,而且也不希望孩子受苦。
容燕说,前几天父亲给她联系好了一家报社。“报社的那些人都能说会道的,我平时就不爱讲话,怎么能适应得了呢?”她向父亲说出了自己的担心。“没事儿,总编跟我很熟,我跟他说好了,他会照顾你的,你慢慢学就行了。”
处方:
目前,中国有一批被父母娇惯坏了的独生子女,父母习惯于包办孩子的一切,这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少经历了不少挫折,不知道他们真正走向社会以后会怎样?
“这是观念问题。”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关愚谦说,汉堡大学文化部部长的女儿会拉小提琴,有时在马路上,女儿把琴盒一打开就拉小提琴挣钱。“她爸爸非常高兴地夸她有本事!而我们中国的家长,怎会容忍自己的儿女上街‘卖艺’呢?”
期盼被毁型
症状:
个人条件一般,父母要求很高,达不到父母的期待值,他们会心灰意冷。这部分学生的父母以为,孩子能上大学就是精英,应该有一份令人称道的工作。“能去北京、上海就不去省城。”这是这部分学生家长共同的愿望。而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心里明知是去碰运气,但失败对他们的打击依然很大。
案例:
建凯在家排行老二,考了两次才终于从山沟飞到京城,父母对他一直寄予很高的希望。“上大学是第一步,工作上出人头地更重要。”父母在来信中多次提及此事。他每次回去,父母都会把亲朋好友叫到家里热闹热闹,只为让人家看看他家出了个大学生。
“毕业还不就到省里工作了?”亲戚搭讪着父母。“让他能留京就留京,咋也比省城强呗!是不是?”建凯每每都应承着,“哪儿那么容易呀!学习一般,又没什么辉煌历史,能找个工作就不错了。”建凯说。
“没努力试试?”记者问。“怎么没试?国家和省里的公务员资格考试都过了,但那不代表就能有个岗位。我是学工商管理的,连省里的防疫站我都去了。”这些学生不想让父母伤心,不想让父母没面子,可现实又在如此捉弄着他们本已脆弱的心灵。
处方: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马俊杰的一番话,或许是对期望值过高的父母的一种提醒,“大学生就业,是学生自己在选择吗?是家长在选择、舆论在选择。学生不是选择适合他的工作,而是选择大家认为能够给他带来待遇、名声的工作。”
“我们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让孩子出人投地、高人一等、追求成功。方方面面的影响,往往导致学生不能做出理性的、客观的选择。”而“客观选择”是对孩子期盼过高的家长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委曲求全型
症状:
学业成绩不错,在找工作时却发现进错了校门,不得不委曲求全,自降身价。这是一些进了知名院校,却身处不知名专业毕业生共同面临的问题。他们在报考大学之初,没能充分认识这一问题。而学校在设置专业上,恐怕也存在考虑不周的问题。
案例:
见到任娟时,她刚从一个招聘会回来,“真邪性!我们学校怎么就不能有计算机专业?”任娟是北京语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她遇到的情况,是许多大学生都有亲身经历过的,他们常被招聘单位问及:“你们学校有这个专业吗?”
任娟告诉记者,当初她进入计算机系,也是无奈之举,是被调剂过来的。父母劝她,考个好大学也不容易,既来之,则安之吧。“谁想现在倒好,变成娘娘愁嫁了!早知如此,还不如不上。”一个文科校为何要设计算机专业,任娟不得而知。
由于IT业泡沫的破灭,前两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太好找工作,可今年记者在人大校园采访时了解到,计算机系的毕业生比往年都好找工作。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任娟,“我们不得不自降身价,为了找到工作啊!”
处方:
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指出,“中国市场化进程不彻底,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他认为,由于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招生人数由教育部门管理,尽管目前就业实行双向选择,但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管住了供给的一头,往往会导致教育的结构性失衡。
一些大学在扩招的过程中,增加了专业设置,但是否合理,是否与学校的特点紧密结合,是否与人才需求相适应,是值得有关部门深思的问题。而作为个体,慎重选择学校、专业,是大学生应该考虑的。(文中所有人物均为化名)
霸王种类
面霸:用人单位没通知面试,在得知该单位面试时间后,强行前往面试。
笔霸:用人单位没通知笔试,在得知该单位笔试时间后,强行前往笔试。
听霸:用人单位的介绍会、说明会,场场不落听。
投霸:遇有招聘信息,能投简历的一份不落。
巨无霸:在找工作过程中,屡试屡败,屡败屡战。本刊记者/王歆效 摄影/陈萧军
《新世纪周刊》2005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