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学过课文《朱德的扁担》和毛主席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从那时起,井冈山便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铭记于我的心田,向往有一天能去井冈山追寻前辈足迹,体验那血与火的岁月,领会井冈山精神的真谛。
朱毛会师井冈山,创立红四军及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
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精神的感召下,在这个阳春三月,莺飞草长的季节里,我来了,带着朝圣的心绪,虔诚地向您走来——啊!井冈山,中国革命的圣地,红色的摇篮。
喝着农家的南瓜汤,吃着老表的红米饭,万千思绪在心头,能不忆当年?能不浮想联翩?
五百里井冈,亘古巍峨,松竹叠翠,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湘、赣两省之间。在这里,毛主席、朱老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点燃了星星之火,创立了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奠定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基础。三年的浴血奋战中,一万五千余名烈士的鲜血洒在了这里。所以说,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是红军的山,是胜利的山。那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烈士陵园,那高耸入云的纪念碑,仿佛是英雄不倒的身躯。英雄的先辈们啊,这一盆盆敬献给您们的用鲜花扎成的花篮,无非是要告慰您们的英灵,您们看:星星之火,已经燎原了中华大地,站起来了的中华民族正在风雨兼程,阔步向前。
期刊社直属党支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图为党员向井冈英魂敬献花圈
井冈山是山的世界,也是水的世界。是谁拨动了大山的琴弦,那是山上无数的飞泉和流瀑。在草丛中,在树林中,追逐着,奔跑着,叮咚向前,犹如一副绝妙的歌喉。那是红军战士坚定理想信念的共鸣;那是老区群众盼望红军早日归来的呼唤;那是当代井冈山人对美好时光的欢唱。红军战士是打不死的,老区人民是压不垮的,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念。在龙潭风景区外面的广场上,一位长须飘飘、有着仙风道骨的老者正在阳光下教他的孙子练书法。我们走近一看——“井冈山精神”。便问道:“小朋友,你能告诉我们什么是井冈山精神吗?”他扬起充满稚气的脸,眨巴着眼睛若有所思地望着我,还是老爷爷抢先回答了我们,“那就是坚定的信念!”是啊,没有坚定的信念,哪有战胜强大敌人的勇气,哪有革命和建设成功后的喜悦!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井冈山远眺
车子蜿蜒而上,来到井冈山的最高峰、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的黄洋界哨所。这里浓雾缭绕,长着漫山遍野的翠竹,它们巍然而立,挺拔向上。一簇簇绽放着的映山红犹如一团团燃烧着的火焰。我仿佛听见昔日红军战士抗击敌人的枪炮声,仿佛听见了新中国成立时普天同庆的欢呼;仿佛听见了新时期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迈向新征程的铿锵脚步。井冈山的翠竹为什么这么绿?绿得让人心醉,因为它有红军战士无数汗水的滋润;井冈山上的杜鹃花为什么开得这么红?因为它是无数红军战士的鲜血染成!站在观景台上,眺望远方云海中若隐若现如波涛般起伏、绵延不绝的山峦,心潮澎湃,这难道不象征着一种精神,就象这代代相传的井冈山精神,更象是一种希望,永远引导着我们前进,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在每一个景点,导游都要告诫我们不要走回头路。的确,怎么能走回头路呢?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到了历史的关键路口,倒退没有任何出路,我们只有勇往直前。
下山了,我突然想起了著名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刘衍永 撰文/王以群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