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学报编校质量提升的途径和思考
龙 威,扶文静,周 泉
(南华大学期刊社,湖南 衡阳,421001)
摘 要:高校学报作为期刊的主要成员,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针对高校学报发展缓慢、受制约大、编校困难度大的特征,提出了构筑编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编校业务学习、提升编辑素养、版前横向编校、印前交叉审读、巧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有效提高期刊编校质量的途径。同时,高校学报编辑应与外界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工作上大胆地创新,这将有益于期刊编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从而将差错率降低至最低水平,能全面推动高校学报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编校质量;高校学报;编校方法;差错率
期刊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建设的产物,期刊的建立和发行给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亮丽的风景。近年来,期刊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闻党史类期刊直接宣传了党中央的政策部署,自科类期刊直接积累和宣传了我国优秀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社科类期刊宣扬了科学正确的娱乐观点,文娱体育类期刊既开拓了广大人民的生活视野,又丰富了广大人民的文化生活。如今,期刊在社会文化产业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
编校质量是期刊发展的生命线,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就明确指出,出版工作者要争办优质期刊,为人民的精神文化增添色彩,出版行政部门要控制或淘汰不合格的期刊,不仅从内容上严格监督,还从编校质量上按时严格审查。国家新闻出版总局每年都进行期刊的质量检查,2016年就查处了质量不合格的期刊十余种,要求及时追回已发行的期刊,并责令改正。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各类不同风格的期刊也相拥诞生,带来了期刊之间竞争激励,期刊的发行和编校质量问题也日益复杂化,理应受到出版行业的高度重视。高校学报作为期刊中颇具特色的一支,编校质量也参差不齐、令人担忧。如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给高校学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值得出版工作者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高校学报的期刊特色及处境
高校学报是期刊队伍中重要的成员,但它不同于社会上发行的文娱、文艺类期刊。高校学报依靠高校的力量运营,旨在宣传和弘扬高校的优秀科研学术成果,亦是高校科研力量的鲜明旗帜[2]。高校学报的优劣,直接反映了高校的科研综合实力水平。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或CSSCI或CSCD检索目录中,我们可以查询到高校创办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刊物数量众多,而优质刊物又大多挂靠综合型双一流高校、985高校或211高校,这种关系并不是投机,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高校可为高校学报创办和发展提供直接动力,高校学报也能宣传和代表高校科研的品牌特色及科研水平,所以高校学报不如文娱生活期刊,一般不重点做发行工作,取而代之的重点放在采稿、选稿、加工、编校工作等[3]。
高校学报的创办运营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依耐性强:离开了高校,高校学报基本不能存活,不仅高校资助高校学报运营的物质力度很大程度影响了学报的正常运转,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外审环节也离不开高校长期做研究的高水平教授、研究员;(2)采稿审稿复杂:高校学报的栏目内容基本与本校的特色学科、重点学科知识有关联,而采稿对象一般均是高校教师,所撰写的内容专业精度和深度大,外审专家水平高导致稿件通过率低下,审稿周期较长,而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出版费用收取困难等;(3)发行弱势:高校学报一般是不允许刊登广告业务,发行量一直比较低下,除了部分优质高校学报外,大部分期刊的发行量很少,基本处于亏本状态,这给期刊自身发展带来阻碍;(4)刊物内容弱势:大部分高校学报刊发的论文内容,带有较强的专业特色,非专业人士很可能不感兴趣,社会上关注的大众读者数量非常少;(5)专业编辑人才欠缺:许多高校学报的编辑是兼职的,既承担了教学任务,又做兼职编辑,能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有限,部分员工又缺乏出版专业素养,导致编辑队伍不团结或管理难度大的情形;(6)期刊发展的阻力大:高质量的稿源是高校学报急缺的,然而高质量的稿源主要来自国内优秀的科研学者,他们投稿首先看重的是期刊是否进入SCI、EI、CSSCI等检索,而国内大部分高校学报没有进入此类检索就面临着优质稿源缺少的问题。一部分优质稿源虽然可以通过高校约稿等内部环节来缓解,但期刊总接受稿源的挑战,处于发展的被动局面;(7)同行竞争大:国内高校是一个巨大数目的群体,就国内的本科层次的高校就有几百所,部分重点大学学报的期刊还有多个版本(如武汉大学的期刊有6个版本),所以,高校学报之间竞争异常巨大,每次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评选仅有排名靠前100的才能入选中文核心,这无形中就营造了竞争激烈化、发展困难大的处境,使高校学报之间的竞争成为了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
高校学报的运营不仅受省新闻出版总局及出版行政部门监管,还受高校严格的监管[4]。通常情况下,高校学报的主编是担任重要校级领导的人物,其个人观点对高校学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其主编也经常更换),这导致了高校学报的期刊社或出版社没有充足发展期刊的信心和动力。此方面还弱于社会上自主创办、自负发行的文艺娱乐期刊。当然,高校学报也有一些微弱优势,主要体现在:(1)高校学报依靠高校而运营,减少因发行风险带来的生存竞争压力;(2)高校学报的人员通过高校人事处正规引进,学历和资质一般较高,其外审人员也容易寻找;(3)高校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可以带动高校学报的同步向上发展。
二、高校学报编校面临的问题
高校学报的具体内容,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读懂,非专业的读者基本不会过目,但这并不代表编校质量可以降低,省级新闻出版总局和出版行政部门亦然会及时检查高校学报的出版质量水平[5-6]。高校学报的编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众多,主要有如下几类:
(1)专业术语和图谱、符号编校困难:高校学报的编辑人员面对不同专业的学术科研论文,其陌生的专业术语、图谱、符号等,只能依靠查询工具书来验证,而那些通过工具书都无法确认的内容就只能反复咨询作者,有些内容连作者也不能确定,这就导致正确的表达参差不齐。论文观点的表述上,许多专业性结论也需要反复斟酌,这些导致编校困难度大,编校时间耗费长;
(2)编校手段陈旧、效率低下:高校的期刊社物资设备有限,大部分编校目前仍以人工操作的形式运行,加上文稿的专业内容比较复杂,计算机软件编校审查手段没得到及时的展开,编校人工工作量较大,效率低;
(3)校对环节不统一,争议过大:高校学报的稿件编辑加工后,一般有三校和通读,但由于稿件的专业内容过于复杂,初校、二校和终校人员的意见参差不齐,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同一个稿件内容,文稿格式和内容可能会较大差异,需要责编和校对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去修正;
(4)作者的不配合行为:虽然大部分高校教师作者是积极努力地配合论文的编校工作,然而还是存在着部分作者的漠视。譬如:委派一个本科生来投稿、修稿、校稿,教师自身长期在外出差为理由等不正面配合,导致许多稿件在内容的编校上滞留、反复。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在校本科生的学术水平是达不到高校学报论文刊发的。高校学报编辑有时必须自行加工文章内容,工作比较被动,有时还出现了作者中途撤稿的恶性事件;
(5)稿件组配不理想:为了提高期刊的质量,责编或编辑主任尽量满足不同栏目上稿件均衡分布,每期尽量刊发创新性和特色鲜明的稿件,吸引和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然而,高校学报的作者大部分是高校教师或研究生,这个群体的投稿有明显的时效性,每年4-6月稿件非常多,主要是因为研究生6月毕业或高校教师秋季评职称的需求导致,而其他时间稿件量比较少。同时,学科的偏重权重也会导致稿源分布不均,有时根本无法满足稿件的组配工作,使期刊的内容质量和风格上出现参差。
高校学报的出版工作人员也有一定的影响[7],如果编辑人员同时担任了高校教学学院的教学任务,精力和时间投入的不足,势必会影响稿件的编校质量。同时,部分高校的社长或副社长并非出身于出版专业背景,对期刊的运营不是很熟悉,这也会影响整个期刊出版的运营和发展。
三、高校学报编校质量的提升途径
高校学报提升编校质量,是当务之急,因为它影响到了高校学报的生存与发展。高校学报同时与社会上发行刊物一样,每年的严格检查中,错误率太高会受到新闻出版总局的批评和责罚,进而影响高等学校的办学声誉。综合国内期刊运营和编校质量提升的先进做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类:
(一)构筑编校质量控制体系
高校学报稿件的编校程序,很多并不明确和完整,稿件的大部分加工和校正程序都落到责任编辑上,责编、责校及工作目标不清楚,这就需要期刊社或出版社加强目标管理。树立完整的目标管理制度,把员工的分岗位管理、责任明确到位,加强分级人员管理和思想交流沟通,对促进整体出版团队融合与团结协作力的提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编校质量控制体系[8-9]包括策划中心、编校中心和质检中心,各中心又存在自己不同的质量控制主体。编校质量控制体系又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质量控制阶段,制定不同的责任目标,实施责任落实到人员。同时,应加强各个部门的联系,定期举办交流会,对高校学报所遇的编校问题一起讨论和统一意见,明确事故责任出在哪里?谁负责处理?高校学报期刊社或出版社又可把这些直接与员工年终福利或津贴挂钩,强化人员管理和责任化,增强管理执行力度,确保编校环节的高效运行。
编校质量控制体系还需要建立编校质量控制职能部门,即质检中心,它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10]。大部分高校学报归属的出版社或期刊社没有设立质检中心,稿件编校过程往往由责任编辑审查完成,这就缺乏监督,也没有将差错率降低到最低点。设立的质检中心应对每一期刊物的具体内容,从版面设计到标点符号,均要认真核查与仔细勘对,以进一步增强出版论文的科学性、可读性和准确性。
(二)加强编校业务学习和素养提升
编校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与编校制度的学习和拓展推广应用有关,编辑校对员工队伍应保持业务学习,不仅仅是积极参加新闻出版总局举办的业务培训继续教育集训,还应经常召开会议讨论和自主学习编校规章制度。比如:《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就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每隔一段时间更新一次,这就意味着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在更新变化。如果总用之前旧标准,在以后的检查中被计算为差错,出版工作人员要及时学习和领悟标准的变革,并及时落实到出版物的编校工作中去。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出版技术大为推广,先进的编校软件诞生,给了出版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方便,编校人员也应及时地适应新时代的先进技术,不能仅依赖于传统的人工编校。
编辑素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理念[11-12],作为出版工作者,编辑素养是不可缺少的,这主要指编校人员责任感、危机感、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团队意识等,每个方面都比较重要。高校学报的编校人员大都持有研究生学历,但这并不能保证素养能持续性保持,随着编校工作的枯燥无味,社会地位的缺乏和失落,编校工作人员很难长期坚守在出版工作岗位上,其素养也会逐渐随之下滑甚至流失。不断增强工作的动力,大力开展团队活动,增加学术交流和校外交往,可以得到适当的弥补,这方面也应受到高校的支持和帮助。
(三)版前横向编校和印前交叉审读制度
版前横向编校[13]是指将出版前已加工的稿件分割成几个部分,与现行其他优质刊物上类似的论文相比较,以找出差距和可改进之处,达到一个编校质量再升华的目的。比如:将自然科学研究的论文分割为摘要及关键词、序言、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等若干个部分,与中国知网中引用率高的近期其他刊物上相关主题的优质论文相对比,找出问题和差距的所在,进而再次联系作者进行编校问题上的共同修正,这样做对提高文稿质量和已刊发论文的引用率有很大帮助,进而增强期刊的竞争力和发展,但需要编校人员投入更多的工作量。
印前交叉审读制度[14]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为了进一步提高编审质量,出版社A与出版社B合作进行交叉审读,即将已排版的复印样交给对方审读,发现编校问题及时标记,返回后再次加工和校正,这有利于未知的编校错误的发现和及时更正,也有利于建立期刊社之间的友好互助关系。虽然带来了益处无疑是降低差错率,但交叉审读劳动会产生一定的劳务费,增加了期刊运行的成本。
(四)巧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增加编校质量
与人脑相比,计算机具有储存大、反应快、记忆强、效率高等优点,新时代电脑的普及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文档信息自动检测工具诞生[15]。第一层次是Microsoft Office软件自带的“拼写和检查”功能,可以比较粗浅地对期刊的文字和语法应用进行检查,这个对英文的语法和拼写检查特别有效,可以简单明了地标识文稿可能出错的地方;第二层次是使用专业的编辑校对软件,比如国内新款的“善锋”软件,可以实现校正后文字的自动排版功能,区分同音字和异形字比较便利,但无法对图片及位置进行处理;第三层次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的大脑,甚至模拟人类的思考方式,设计制造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系统,包括智能设备和智能软件。国外企业早有尝试,如微软公司在Windows10操作系统中加入了Cortana智能语音助手,苹果公司也开发了Siri智能语音助手,把原有复杂的问题,只要轻轻一扫描,非常容易地分割成若干个小块,进行编排校对工作,目前的智能手机能完成的工作,编校工作也同样在不久的将来能实现。
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最难处理的是图片,对于高校学报中大量的专业性图片,计算机只能靠人的指令去修正[16]。同时,计算机也容易受到病毒侵害和编码乱码等毛病,这表明这方面的编校技术还未完全达到成熟的程度。虽然,现代出版技术向数字无纸化出版过渡,但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编校人员不断运用和强化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不断地运用和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技术,符合新时代出版业的需要,这方面也可纳入编校人员的继续教育内容。
总而言之,编校质量的提高是总的目标,途径是多方位的,期刊的出版运行离不开高校的目标管理团队、高效敬业的编校人员和先进的编校策略,配合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综合运行可以达到提高编校质量的目的。
四、良好的外交工作益于编校质量的提高
通常情况下,期刊质量出现了问题,第一责任人就是该稿件的责任编辑,无论是版权问题,还是拼写设计问题,好像稿件刊发就是责任编辑的任务。其实,校对人员也是非常重要的,文稿从投稿到出版及出版后评价,每一道程序均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专人负责和监督。编校质量的提高不仅仅与责任编辑有关,与作者、外审专家、读者均有一定的关联。
出版工作者不应该仅仅埋头于文稿的书案加工工作,还必须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作者、读者、外审专家均能给予文稿编校工作带来较大的帮助,这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做好与作者的交流工作,有利于采到优质稿源,优质稿的自身差错就比劣质稿件要少很多,对待作者要保持良好的服务意识,编校过程中发现问题应该及时与读者协商解决;
第二,做好与读者的沟通工作,有时候作者就包含在读者中,读者的需求满足是期刊办刊的主要目标,作品的组配顺应大部分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利于收到良好的社会评价,也有助于吸收到更多的稿源;
第三,做好与外审专家的沟通工作,能尽快地帮助编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时候专业知识太强,图表的意义、专业术语的表达,可以借助外审专家的解释达到高效勘正的目的;
第四,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团队力量的壮大和气氛的和谐,有利于刊物出版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第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方便从其他出版社或期刊社学习到优质的经验和法则,及时纠正或弥补自身刊物运营中的不足,达到自我完善和提高的目的。
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利于编校人员保持良好的心态,长期坚持在出版岗位上无私地奉献。
五、大胆创新益于编校质量的提高
高校学报众多,高校学报之间的竞争也日常激烈化,而编校质量的提高也离不开创新精神。这里的“创新”不是更改期刊的出版内容,而是调整期刊的特色栏目和版面设计。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2012年就涉及了“核科学与技术”栏目,推出新栏目导致了综合影响因子有所提高,但后续进程没有持续性的优质稿源,其优势没有得到良好地巩固和发挥。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期刊都会朝独特的办刊特色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期刊创办并发展自己的特色栏目。虽然其他栏目不可能一时消失,但特色栏目是受高校大力扶持的,此栏目文稿的编校质量尤为重要,加上中国知网对刊物的评价可以分栏目和分学科进行评比,期刊特色栏目的编校质量更为重要。因此,不同期刊归属的期刊社或出版社,可以着重先从特色栏目文稿的编校质量开始抓,先把特色栏目的文稿编校质量拉上去。做好这块工作中能积累大量的工作经验,有助于提高其他栏目甚至整个刊物的文稿的编校质量。
大胆创新还体现在突破传统的编校模式上,可以采用“作者全程参与”、“多次编校结合”、“多次并列校对”等模式[17-19],大胆创新,与差错率降低到最低不相矛盾。相反,只有不断地大胆创新,才有可能探索到其他有效的期刊编校质量提升的优良举措。创新行为能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期刊出版工作者应在日常工作中多学习、多思考、多创意,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保持强大的活力,让出版事业精彩生动、蓬勃发展。
六、结论与展望
高校学报作为期刊队伍的重要成员,却与自创发行的社会刊物有本质的区别。做为高校学报,其发展受到高校的严重制约,却又是高校学术研究的鲜明旗帜。高校学报竞争激烈、生存处境被动,编校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非常规性的问题,不得不引发出版工作者的深度思考。高校学报的编校质量的提升,可以通过构筑编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编校业务学习、提升编辑素养、版前横向编校、印前交叉审读制度及高效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途径来提高编校质量。同时,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大胆地创新也是高校学报编校质量提高的有力补充,非常值得组织实行和广泛推广,这为高校学报的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健敏.科技期刊编校质量问题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3):372-373.
[2] 黄绍红.提高科技期刊编校质量的方法[J].编辑之友,2010(7):92-94.
[3] 王兰. 浅论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与编校质量[J]. 传播与版权,2016(2):52-53.
[4] 张颖. 编辑在稿件科学性控制方面的责任与作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707-
709.
[5] 丁建平. 学术期刊编校技术性差错剖析[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
(5):81-83.
[6] 庞洪,杨淇名,谢小平,等. 提高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编校质量——以《光电工程》为
例[J]. 编辑学报,2014(12):26-27.
[7] 金鑫荣,左健. 新时期大学出版社编辑功能的六个拓展[J]. 科技与出版, 2007(5):41-42.
[8] 王开胜,刘皓,唐慧. 高校学术期刊编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
科学版),2010,24(4):88-90.
[9] 刘苏华. 出版社编校质量控制模式构建[J]. 现代出版,2013(2):57-60.
[10] 凌霞. 提高科技期刊编校质量问题的思考[J]. 传播与版权,2016(9):72-73.
[11] 华晓红. 学术期刊编辑文字素养与期刊编校质量[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18(2):
107-110.
[12] 董浩,陆静高. 做大做强:从编校质量看期刊编辑的素养[J]. 编辑学刊,2017(4):21-26.
[13] 缪宏建,王晓蕴. 版前横行编校对期刊编校质量的控制[J]. 丽水学院学报,2014,36(5):
69-71.
[14] 张文光. 实行印前内部交叉审读是提高科技期刊编校质量的有效办法[J]. 编辑学报,
2003,15(5):375-376.
[15] 柳妮.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编校质量的思考[J]. 中国报业,2016(11):62-63.
[16] 王奕.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升高校学报编校质量[J]. 传播与版权,2017(4):27-29.
[17] 王晓珍. 作者全过程参与的科技期刊编校质量控制[J]. 科技与出版,2016(5):53-56.
[18] 孙艳. “编校合一”模式下的高校学报校对质量[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2(6):127-129.
[19] 董子源. 数字化时代科技类学术期刊编校质量控制浅析[J]. 出版与印刷,2015(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