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清选效果还不行,大豆收完杂质太多了。”“制种玉米面积大,人工抽雄劳动强度大、成本高,今年机械抽雄的收成不好。”……近日,在新疆石河子市143团场,江苏大学农机装备工程专业研二学生郭小虎仔细记录种植大户反馈的大田机械化收获建议。
这是郭小虎第二年踏上新疆的科研之旅。作为江苏大学响应团中央“青年赴疆兴业计划”的研究生,今年他将在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担任为期3个月的科研员助理,重点开展新疆地膜大豆机械化收获装备的优化研究。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面向新疆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需求,江苏大学发挥农业工程学科优势,聚力现代化农业人才培养和智能农机装备研究,组织青年师生“跨界组团”,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新疆大地上。
眼下,8个赴疆科研“小组团”的近50名师生正活跃在天山南北,集中开展群体智能自主作业智慧农场、自走式棉田秸秆粉碎与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等项目的研发工作,积极释放推动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青”能量。
残膜机械清理效果不理想、回收再利用难度大等问题一直是新疆农用残膜治理中的痛点难点。江苏大学与新疆石河子大学联合攻关,创新研制自走式秸秆粉碎还田与残膜回收一体机,一口气解决了回收残膜、秸秆粉碎还田、保持水土三大问题。
“新机型可自动连续完成秸秆粉碎、抛撒、残膜捡拾等一系列操作,残膜回收率达90%以上。”江苏大学经济作物机械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方伟泉介绍说,目前他们在新疆开展无人工操作的残膜回收试验,下一步就是实现残膜回收的智能化作业。
“最幸福的事就是把爱好变成职业,很幸运,我正在这条道路上前行。”今年6月,毕业于江苏大学农业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解彬彬选择签约新疆农业大学,去西部做一名“青椒”。解彬彬坦言,这不仅是“深思熟虑”后的目标坚定,也是不断思索后的“顺其自然”。
博士阶段从事大田农机自动驾驶与农业机器人研究的解彬彬,已经参与新疆农业大学农业机器人实验室筹建工作,将自己在智能农业机器人方面的技术优势带到新疆农业大学,推动无人智慧农业发展。
江苏大学研发的“外硬内韧”新型国产高速犁在新疆试验成功;该校农业工程学院教授毛罕平获聘新疆农业大学天池特聘教授……越来越多的江苏大学农科师生走进新疆、了解新疆、认同新疆,开展“跨界式”“组团式”科研,将理论知识和技术优势变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书写边疆农业现代化的“江大实践”。
文章来源:江苏教育报 2024年9月13日 2版
文章链接: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8513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