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口水井保障了我们村的日常饮用、灌溉用水,我们再也不用靠天吃水了!”看到奔涌而出的井水,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黄家坝村支部书记赵正军激动地说。
日前,由江苏大学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区和边远灾区应急供水与净水一体化装备”,在黄家坝村开展应用示范。以前,该村饮水主要靠山上蓄水池收集的泉水和雨水,每年3—5月极度缺水,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更无水可用。江苏大学项目组通过智能勘测找水、智能钻机打井,一次性成功打出两口“幸福井”。
“高校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我们办好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重要遵循。”江苏大学党委书记李洪波表示,学校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行业科技前沿,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汇聚人才力量,把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培养涉农人才,助力农业发展
“他为我国半个世纪产量最大、用途最广、创汇最多的涡流室式柴油机的研发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减轻了千万农民的劳动强度,为我国内燃机事业、‘三农’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0月13日,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退休教师李德桃教授获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分会“杰出贡献奖”,组委会给予其高度评价。今年90岁的李德桃,一生致力于内燃机燃烧领域的科教工作,他的奋斗历程是一代代江大人响应国家号召、助推社会发展的缩影。
作为国内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江苏大学坚持以服务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为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仅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农机本科、硕士和第一位农机博士、博士后,更为国家输送了近9万名农机装备人才和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机龙头企业管理者,还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半喂入自动脱粒机等首台(套)农机产品,成为农业装备领域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数量最多的高校,为农业机械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9月16日,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现场,一条智能化育秧生产线忙碌地运作,送盘、铺底土、播种、洒水、压穴、叠盘……一会工夫,一个个盖土厚薄一致、种子均匀铺撒的育秧盘就完成了。据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教授李耀明介绍,这套育秧播种流水线创新性采用横向进盘、双工位高效播种、多工位洒水等方式,可以实现整盘气吸式精密播种,“每小时的播种效率达到2000盘,以一万亩播种量计算,一季播种就能节省50万元”。
据了解,由江苏大学研发的再生稻收获机、大马力拖拉机、丘陵山区果蔬茶灌溉装备等多项成果应用在我省农业生产一线,助力句容成为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宜兴成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在服务乡村振兴和推进江苏在农业现代化走在前作出了江大贡献。
此外,江苏大学持续完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工程学排名进入ESI全球前0.42‰,农业科学排名上升至0.56‰,涉农人才培养数量大幅增加,涉农行业就业和升学毕业生从2012年547名升至2023年2388名。
汇聚创新力量,激发科技活力
怎样既减轻农民负担,又实现增收?又到水稻丰收季,这个问题始终牵动着江苏大学智能农机装备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徐立章的心。
徐立章2019年入选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他围绕农作物的智能化管理和精准作业,开展智能化收获机械关键技术攻关与集成、装备试验和示范,为相关农业基地和农民提供耕、种、管、收的全方位技术支持和指导。
什么是支持徐立章成为“为农科学家”最坚实的力量?据了解,近年来,江苏大学优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发现遴选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在解决国家急需、攻克行业难题上的贡献度。该校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组建学科交叉大团队20余个,9人入选2022年度高被引科学家,新增50人次获评国家级人才称号,在农机、食品、汽车、材料等领域形成以国家高层次人才领衔的重要科技创新力量。
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江苏大学食品无损检测与智能加工装备团队入选。这是一支国内最早开展食品、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研究的团队。面向食品装备智能升级改造的国家重大需求,团队研发的水果分级生产线、手持检测仪、食醋信息化发酵工艺、智能中央厨房装备等,在服务乡村振兴、抗击疫情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培养的研究生先后有27人自主创业,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从事食品、汽车、电子等行业。
“良好的人才延揽与培育机制,让我们有了全面成长的沃土。”江苏大学食品无损检测与智能加工装备团队带头人邹小波说,学校实施金山学者计划和创新团队引育工程,建立“学校—职能部门—学院—系部”四级保障体系和“专业—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服务体系,激发了教师的科技创新活力。
推动成果转化,实现科技自强
10月14日,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开幕式暨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现场,江苏大学以“一种用于多种叶片激光冲击的变形抑制夹具”再获中国专利金奖。多名院士和航空制造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给出鉴定意见:该发明专利攻克了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等关键件表面改性与保形控制难题,技术原创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形性调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优秀的成果离不开团队的力量,而优秀的团队离不开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江苏大学积极推进有组织科研,深化“精准培育、团队作战”,在智能农机、先进制造、新能源、材料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围绕基础前沿科学、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进行前瞻性布局和联合攻关,推动人才团队、平台设备、创新能力一体化建设,构建以创新团队为主体、创新项目为载体的有组织科研创新模式,并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力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连日来,在新疆阿克苏、库尔勒大田里,农机往复、风尘四起,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大学教授陈学庚带领团队研发的残膜回收机正大展拳脚。机器所到之处,一口气解决了回收残膜、秸秆粉碎还田、保持水土三大问题。这项残膜回收技术以1000万元转让给常州汉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汉森残膜回收机已在新疆5个市(州)及兵团推广销售,并示范推广至玉米、花生、马铃薯等多种作物的覆膜回收,预计3年内销量可达2000台(套),销售额净增3亿元。
江苏大学作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大力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实施重大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率先在高校中开展专利赋权改革、专利开放许可、专利分析等工作。近5年,该校获中国专利奖15项,其中金奖3项、银奖1项;专利转化1570项,转化金额近7000万元,有力促进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和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立足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我校将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奖项、大成果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赋能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农业强国和‘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中彰显江大担当、江大作为。”江苏大学校长邢卫红表示。
文章来源:江苏教育报 2023年11月3日 1版
文章链接: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7914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