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社科处
学术视野

上一条:包心鉴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视野 >> 正文
张中锋:从化恶为丑到欲望表现——论审丑之所以可能的转换机制
发布时间:2008-06-02  点击:
发表刊物:《文史哲》;14000字
1、本成果主要内容:
审丑的实现存在着三种转换机制,即古代主要表现为化恶为丑,近代主要表现为崇高对恶的容纳与调和,现代主要表现为非理性的、无意识本能意志力量的对象化。尽管这些机制分别发生古代、近代、现代等不同时代,但它们作为对丑的欣赏机能,又常常是共时性地纠结混杂在一起的。
2、本成果与同类成果的主要不同和创新之处:
本成果与同类成果相比存在着三点不同:一、同类成果仅仅概括审丑现象,而本成果主要是针对审丑理论;二、同类成果主要是梳理审丑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而本成果注重过程背后的审丑发生机制;三、同类成果只看到了部分的审丑机制成因,而本成果则对审丑机制进行全面地加以研究总结。其实这些不同归根结底表现在还是一个理论研究深度和理论系统性上的不同。
本成果是关于审丑机制问题的探讨,这是一个很少有人深入而全面地进行研究的问题。审丑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很难论述亦很难研究的学术话题,因为相对于作为正价值的美来讲,人们对于作为负价值的丑是难以接受,但丑作为一种独特美学范畴又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因此研究审丑机制,特别是研究文学艺术中的丑是怎样转化为可欣赏的美,这里存在着一个理论上的学术突破,本成果不但丰富发展了审丑理论,也进一步丰富了美学理论,因为没有审丑的美学理论是不完善的。
3、本成果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本成果是目前美学界研究审丑机制问题较为深刻、全面和系统的文章,是在丑学研究上是一个突破,因为它揭示了审丑如何可能这一根本问题。
本成果在实践上的意义有三点:一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学》教学中“丑”部分的理论问题,便于《美学》的教学;二是更好地解决了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审丑现象加以批评研究问题;三是更好地指导人们从事现代派(丑)艺术的鉴赏和创造。
4、转载与获奖情况:
(1)转载情况:被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
(2)获奖情况:获济南市2008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地址: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电话:0531-82767339 82767337      E-mail:shekechu@ujn.edu.cn 
Copyright 济南大学社科处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