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校教授唐宜红在2009年3月23日的《人民日报》07版上发表文章,探讨全球金融危机条件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策略和风险。全文如下:
企业“走出去”的策略和风险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并且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蔓延,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在金融危机严重的国家,一些银行倒闭,信用体系濒于崩溃;企业急需资金以求“起死回生”;不少高级人才失业或面临失业威胁;技术专利拥有者到处寻求转让机会;资源性产品价格走低。这些情况给外来投资者带来不少商机。但与此同时,由于这些国家的市场仍处于动荡之中,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之势,这种商机之中又往往隐藏着巨大风险。那么,在当前形势下,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应该制定什么样的策略、防范什么样的风险呢?
通过境外加工贸易方式,降低成本,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境外加工贸易是境外直接投资的一种形式,是现阶段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这种投资与贸易方式,是指企业以在境外进行加工装配的形式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我国的境外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机电、纺织服装、轻工等行业,近年来医药、建材、环保、烟草、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域的项目也在增多。与我国经济互补性强的亚洲、非洲、东欧、拉美地区,是我国企业发展境外加工贸易的主要区域。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需减弱,出口面临巨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可以利用生产技术、设备和资金优势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降低生产和出口成本,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这种做法也有利于东道国扩大就业、提高技术水平,因而容易受到东道国欢迎。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市场需求大幅下降,境外加工贸易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存在滞销的风险。
通过建立境外研发中心,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在境外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是企业获得技术信息、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吸收研发人才的重要途径。企业可以通过独资新建或境外并购方式建立一些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境外研发中心一般应该建立在世界研发要素集聚地区,以获得集聚效应。在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国外对于核心技术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例如,美国对于高科技及高科技产品的贸易都以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为由实施极其严格的出口管制措施,对于外资参与其高科技研发过程的管制就更加严格了。因此,我国企业需要寻找机会,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并应明确知识产权归属,避免知识产权纠纷。在建立境外研发中心的方式上,新建和并购各有利弊。新建独资研发中心,独立管理,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明确,但对当地研发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并购或新建合资研发中心,则存在合资双方的管理和文化等摩擦。因此,吸引当地优秀研发人才加盟独资研发中心,是比较可取的做法。
加大境外资源开发,缓解经济增长瓶颈制约。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导致国际市场对资源的需求骤然下降,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大幅下跌。这使我国企业有机会开展境外投资,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资源生产商的股份。在境外资源开发中,并购方式非常普遍,资源的安全和份额是并购双方关注的首要问题。由于资源业通常被视为战略性产业,境外资源的投资开发容易受到资源国的限制和制约,因而应谨慎选择并购对象,特别讲究并购的方式和策略。
通过“走出去”,绕过贸易壁垒。当前,金融危机比较严重的美国等发达国家采取了名目繁多的救市措施,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从“买本国货”到“用本国人”再到“救本国机构”,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之势。同时,“两反一保”(即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常见的贸易保护措施更加盛行。这种情况迫使一些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绕过贸易壁垒进入对方被保护的市场。但应注意,有的国家不仅限制商品流入,而且限制资本流入。例如,美国政府对银行、证券和保险领域中的核心业务提供了明确具体的保护,对于外国资本以股权投资方式进入美国金融市场采取一定程度的抵制态度,因而外国金融机构很难获得投资机会;美国和欧盟把只给国内企业贷款作为银行获得资金支持的条件,使外国企业在东道国市场融资困难,从而限制了外资进入。此外,限制外国资本进入资源性行业,更是常见的做法。因此,我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应全面分析国际市场特别是投资东道国的政策和市场情况,既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又规避不利因素和风险。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9-03/23/content_217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