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记者 风后 洲洲)
“我们应当在大中国和谐社会的前提下统一思考,实现发展,避免金融霸权对我们的冲击”。夏斌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道。
3月20日,晚饭时间刚过,宁远526已经座无虚席,不断有同学从别的教室搬来凳子等候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长夏斌的到来。
今天是由校研究生部主办的研究生第四届GS文化节的重头戏——夏斌教授讲货币。慕名而来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挤满了能容纳200人的教室。夏斌从对货币最前沿的趋势讲起,用了两个半小时的时间,为同学们一一阐释了他对金融界争论最热烈问题的看法。
首先,夏斌教授提出了现在我国经济看似奇异的两个现象,即“货币多,而物价涨幅并不高”,和“信贷小,经济仍然高速膨胀”。他在解释这些现象时,向同学们展示了大量的数据。如我国M2(广义货币)的年增长幅度、每年的CPI(消费价格指数)等。夏斌用了图表供同学们对比,在图上可以轻松看出,从2003年起,我国的信贷数额直线下降,然而GDP却依然保持在每年10%左右的增长。
接下来,夏斌着重讲了当前货币形式的三大特征并就其原因作了详细阐述。他认为,“松货币、紧信贷仍在继续”为第一大特征,其主要表现为:货币市场利率和协议存款利率不断下降,银行的超额储备率上升且存贷款差加大以及部分资产(如房屋销售、土地、黄金)价格上涨仍较快。“M1与M2增长出现偏离”被夏斌列为第二大特征,这种现象主要从2005年年初开始,M2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M1。而第三大特征为:企业融资总量明显上升,非银行融资上升很快。这与企业的商业信用上升有关。夏斌说,形成这三大特征的原因则有以下几点:1、外汇储备不断增多;2、金融监管加强以及资本充足率的约束;3、巨额不良贷款核销;4、贷款周转速度加快;5、银行资产多元化趋势(银行的资产很多用于购买国债以及政策性银行债券);6、商业信用的迅速发展。
对于这些现象,夏斌教授说,这些特征是内外均衡因素(货币多,利率低)和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当前货币供给趋势偏松,而CPI不高主要是受产能过剩制约。M1和M2的偏离并不表示我国经济活力下降,为金融、经济调整的必然结果。他指出,当前是调整传导机制的最佳时机,也是迫切时机,在理顺货币传导机制的同时收回过多的流动性,不留隐患。某种意义上要吸取格林斯潘的教训。
讲完货币机制,夏斌为同学们讲了他对于国内企业在外国上市的独到见解。他说,企业到外国上市并不一定是好事,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来说其实是有很多弊端的。夏斌认为,我国在外国上市的都是高利润的企业,少部分的国外上市企业的总收益比国内上市的企业要多的多,是国家注巨资,付出了大量工人下岗的代价,才使他们有了漂亮的资产负债表。他们在外国上市,固然对企业的扩大国际影响有好处,但是国内投资者却享受不到优秀企业的业绩收益。另外,每家企业在外国上市都要支付给外国的券商及投资银行几千万甚至上亿的佣金,这些钱如果用到国内上市将会解决很多问题(如增加就业)。他接下来说,现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外币超额储备,在外国上市将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内外均衡。而且如果优秀企业都选择国外,而国内的股市上只有业绩不是特别出色的企业,将非常不利于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他尤其强调,从国家战略看,正在崛起的中国不可能长期依赖于其他国家的资本市场,必须形成国内强大的融资渠道才能真正强盛起来。
最后,他就香港经济、金融安全等问题也简单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在几位同学的提问过后,夏斌教授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本次讲座。
链接:人物简介
夏斌,1951年5月生。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人民银行宣传处、干部教育处工作。1985年至1987年,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应用理论研究室副主任。1987年至199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国内金融研究室主任。1993年2月调入中国证监会,担任交易部主任兼信息部主任。1993年7月至1995年,任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1996年至1998年8月,任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98年8月至2002年9月,任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司长。2002年9月至今,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夏斌研究员的著作《中国私募基金研究报告》、《货币供应量已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当前中国企业资金确实偏紧》、《金融控股公司在中国》、《对“投资基金法”立法的七项建议》等文章,在决策界、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夏斌研究员1990年获中国金融学会首届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一等奖(《中国货币供给理论的实证研究》)、二等奖(《中国科技贷款运行机制研究报告》)。同年协助陈元同志、主笔完成国务院委托人民银行总行的重要研究课题《中国九十年代的货币政策》。1991年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首批全国中青年专家称号。1998年获中国金融学会第四届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二等奖(《正确认识我国的外汇储备问题》)、三等奖(《中国社会游资变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