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 (记者 孟方旻)“当代中国国情与历史责任”系列讲座第二讲,4月12日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诚信楼202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为:中国农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读。郭书田教授为经贸大学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三农”问题的精彩讲座。
郭书田教授1949年以来,曾在清华大学农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农垦部、农林部、农牧渔业部、农业部任职。在农业部期间曾任政策研究室主任、政策体改法规司司长等职,高级经济师。1992年离休以后继续从事有关“三农”问题的研究,现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所长、农业部第三届软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农村社会学会会长、联合国工发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处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高级顾问等职,在多所高等院校任兼职教授和研究生导师。
郭教授用一句“我们要爱农民,想农民,为农民服务”开始了讲座。他将农村的发展变化分成了四个阶段,将建国后农业的状况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向台下的观众娓娓道来。
他首先从建国初期说起。建国后,由于平均地权的实施,农民们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俱兴。国家为了发展工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亟需大量资金。此时,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向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金积累,据不完全统计统计,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这一方式,农业向工业化提供了6000至8000亿元人民币。“可以说,没有农民提供的原始积累,也就没有中国工业化的基础。”郭教授说。接下来,他又向同学们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历史,以及新近出现的“两栖农民”,并例举了广东、浙江等地实行家庭承包制所获得的成就,让大家了解到了该制度的优点。
农业发展的第二个变化,在郭教授看来,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打破了农民只能耕地的常规。郭教授说,乡镇企业目前吸收了约一亿三千万农村劳动力,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农村三产业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GDP)的一半,江泽民总书记将其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接下来,郭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情况,以及城乡工农发展不和谐的问题。精辟的分析,独到的见解,让台下的同学们获益颇丰。
随后,郭教授开始了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讲解。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五点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十六大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指出了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郭教授说,“给出了一个时间表,让目标的实现有了确切的实现希望。”接下来,郭教授又就农村义务教育、合作医疗、税费改革等问题向同学们进行了讲解,让大家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
讲解部分结束后,郭教授回答了几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他特别强调了在目前建设中,我们应当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郭教授强调说:“在市场化国际化大潮中,我们必须把握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郭书田教授近照
火爆的现场座无虚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