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新时代思政课 清华答卷 - 正文

凝聚奋进力量,从历史和现实两大维度深刻体会传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精神

——行健书院“思政实践”课程支队赴新疆库尔勒开展实践教学

8月21日至25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何建宇带领,行健书院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协会协助组织,行健书院“思政实践”课程支队30名同学走进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及其周边县市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紧扣清华大学“思政实践”课程中“党的建设”板块,深入调研新疆巴州地区的建设发展与民族团结工作,使同学们从历史和现实两大维度深刻学习体会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精神,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深层力量,在新时代的前进路上牢记初心、砥砺征程。

扎实调研,精心设计

为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增进同学收获,任课教师何建宇指导课程支队分工,紧依实践主题的不同方面开展了扎实的预调研工作。同学们依兴趣分为三个子支队,分别侧重“建设史”“新质生产力”和“民族团结”方面开展文献调研和书籍阅读,并举行了预调研交流会。任课教师先行前往新疆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情况,为课程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以上工作,实践筹备组多次研讨形成了支队实践手册,为同学们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说明。

课程支队举行预调研交流会

库尔勒市、乡政府高度重视本次“思政实践”课程活动。库尔勒市委副书记陈雷会见了支队成员,对调研工作给予了鼓励和肯定。市农业农村局、英下乡政府等部门对课程实践给予了大力支持。

重走初心路,感悟兵团魂

黄沙洗征程,石榴红巴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建设新疆、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支队参观了王震将军率领29团(原二纵六旅十八团)人工挖掘的十八团渠在库尔勒市中心广场的纪念碑,感悟了兵团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共产党人清廉为民的价值追求。支队成员现场采访了广场附近的市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并参与了广场的文化活动。

课程师生前往十八团渠纪念碑

铁门关号称“天下二十六雄关最后一关”,历史悠久,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1949年,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入疆先遣队布防铁门关。1953年,这支部队就地参加生产建设,成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二师,红色基因扎根进了这片土地。支队重走了人民解放军入疆所走的铁门关道路,重温了新疆和平解放与将士们屯垦戍边的重要历史。

课程师生重走铁门关道路

大漠马兰开,精神吾辈传

支队专程走访了距库尔勒市区一百多公里的马兰红山军博园,参观了参与“两弹”研究的科学家们生活工作的遗迹和相关展览,并调研了马兰基地实现军民一家亲的历史经验。

课程师生前往马兰魂处

入基层访学,筑同心之魂

通过走访巴州博物馆、民俗文化博物馆、博湖县非遗馆等地,支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巴州的文化风土。支队成员白天走访英下乡喀尔巴格村石榴籽服务站,与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座谈,晚上走入小兰干村体验当地夜市,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工作的基石是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以及民族团结工作的开展润物无声的特点。

课程师生与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座谈交流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库尔勒香梨举世闻名,库尔勒市因此得名梨城。支队走访了当地香梨研究中心和香梨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调研了库尔勒市打造香梨品牌的先进经验以及持续创新、发力冷链和深加工领域的举措。

支队还走访了塔里木油田公司,调研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在石油生产中的应用,在塔里木石油展览馆和石油公园中体会石油人艰苦奋斗的文化,深刻感悟“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我为祖国献石油”这些新疆建设者星火赓续的写照。

课程师生走访塔里木石油公司

同学心声

支队成员魏振表示:“通过本次‘思政实践’课程,我深入基层,看到了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高速发展,也看到了传统生产力中蕴含的惠民利民的温情;追念老一辈建设大西北、勘探石油、建设核基地,也叹服于党员干部中的新鲜血液扎根西北,建设乡村。我更了解了祖国的全貌,也更明确了肩上的担当。”

支队成员陈俊杰表示:“走访喀尔巴格村石榴籽服务站,让我更深入理解了基层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论是将一个个复杂的办事流程简化、浓缩于一张张二维码中,并配置好电脑、打印机等设备;还是为村里儿童准备心愿树、图书角和电影室,处处可以感受到基层党员的用心和投入,只有真正沉下心静下心来,才能做好这些细节。”

(清华新闻网9月14日电)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李华山

审核:郭玲

2024年09月14日 12:25:2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