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安徽合肥包河区紫云路和包河大道交叉口,记者注意到,一段140米长的三跨高架桥体上,安装了68个传感器,用来监测位移、温度、力学、挠度等指标,有的肉眼可见,有的仅有小指头大小。
这些传感器由清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合肥院”)研发,该院孵化的青年科创企业进行运维和监测,数据实时传送回清华合肥院内的安徽省城市生命线智慧监管中心。“这些传感器如同给桥梁装上‘健康手环’,如果数据异常,会联系专业人员来现场检查、更换和维修,保障桥梁安全运行。”清华合肥院城市生命线安全研究中心青年博士李舒说。
2013年,合肥市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清华合肥院,打造全国首个公共安全领域产学研用基地,两年后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已在桥梁、供水、燃气、排水、热力、消防、水环境、综合管廊等领域,布设100多种、8.5万套前端监测设备,建起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立体化监测网络。
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合肥院执行院长袁宏永教授告诉记者:“城市生命线是顺应能源转型、服务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其中的监测仪器和芯片,均是院内青年专家和孵化的青创企业自研,我们不断突破关键技术,让仪器既可靠也便宜,未来进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袁宏永领衔的城市生命线安全科研团队,孵化科创企业,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2015年,袁宏永团队首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目前已面向安徽全省推广应用,打造“1+16+N”安全监测运行体系。“1”即省级城市生命线安全智慧监管平台,“16”即16个市级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中心,“N”即县级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网。
9月18日,合肥肥东县发生4.7级地震后,城市生命线系统监测发现肥东县一处地下空间燃气浓度快速上升,燃气泄漏扩散填充面积超1668平方米,影响范围涉及3个住宅区、3个学校和多个商场,系统发出警报,县市住建部门、燃气公司、社区立即协同处置。
近年来,袁宏永团队逐步建成城市生命线安全、消防安全、智能传感、安全新材料等18个实验室、研发中心;先后攻克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高性能激光传感芯片、阻燃变压器油、阻燃新能源汽车电池电解液等30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培育孵化合肥泽众、城市生命线产业集团、天泽智联等高科技领军企业15家,汇聚产业链协作企业300多家。
2023年5月,住建部与安徽省合作共建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发展先行示范区。同年10月,住建部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的指导意见》(建督〔2023〕63号),部署全国推广。袁宏永团队主动与全国40个试点城市对接,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经验做法。“城市生产生活要素高度聚集,城市功能结构日趋复杂,有序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增强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迫在眉睫。”袁宏永说。
他建议,系统性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是夯实数据底座,二是规范平台搭建,三是加快科技创新。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涉及面广、关联性强、专业要求高,需要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建设、城市运营、公共安全等多学科交叉的人才队伍。”袁宏永认为,注重标准引领、强化人才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同样重要,要研究制定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标准体系,规范指导城市生命线工程风险评估、工程建设、数据对接、运营维护等流程,打造高水平的监测值守、分析评估、应急处置和运行维护专业队伍。
此外,城市生命线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相关,产业链条较长,他呼吁,要推动重大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赋能城市生命线安全软件开发、智能制造、安全装备、物联网等关联产业。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