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4日,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老先生辞世,享年86岁。
4月11日下午,“学在清华•真人图书馆”暨2019清华大学读书文化月活动于人文社科图书馆大同厅举行。清华大学历史系刘国忠教授做客本次“真人图书馆”活动,在活动中讲述了李学勤先生与清华大学持续一生的缘分,以此缅怀这位“百科全书式”学者,并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精彩的问答。
2019年2月24日,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老先生辞世,享年86岁。提到李先生,刘教授几度哽咽,难以自控,最终潸然泪下。
孜孜矻矻 勤学不辍
李先生自幼天资聪颖,仅用两年时间便完成了整个小学的学业。且其自小博览群书,观文史,晓理工,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学问见识之渊博,令旁人赞叹不已。李先生幼时甚至在课余时间阅读关于养兔子的书籍,足见其爱好之丰富,涉猎之广泛。
对符号性书籍情有独钟的李先生,自高中起,便自学甲骨文,而后以卓越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金岳霖先生甚至赞赏其“具有哲学家的潜力。”礼堂前的草坪,善斋中的窗前,均印刻下他孜孜阅读的身影。
不同于现代社会的浮躁与功利,李先生读书从不考虑“目的”,推动他勤学不辍的,是强烈的好奇心和若渴的求知欲。当李先生被问到“学习历史有什么用处”时,他坦言“学习历史本身就是用处”。
热爱考古 著作等身
1952年,全国各高校迎来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的哲学系被合并入北京大学,金岳霖先生希望尚未毕业的李先生随其转入北大。此时适逢编写《殷墟文字缀合》的机遇出现,李先生选择离开清华,未入北大,而是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所,与陈梦家先生一起参与此书编写,自此告别学生时代,走上研究道路。
由于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出色的研究能力,《殷墟文字缀合》完书后,李先生被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并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历史研究所的所长,出版了大量学术专著。
出色的学习能力和敬业的科研态度,足以令李先生在任何领域的成就辉煌。有人曾问他,是否后悔选择了文科,而没有学习在当时世俗看来更“重要”的理工科?但李先生坚定地说,“我作了这辈子最好的选择”。
走出疑古 回报清华
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但在二十世纪,其价值却被严重低估,甚至受到诸多质疑。李先生适时提出,我们需要正视并珍视我国的历史,“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时代”,希望能够“重写学术史”。
1996年5月16日,由李先生主持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于2000年11月正式公布《夏商周简表》。此项工程实现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实质交叉与完美融合,相较于以往的断代研究有了极大进步,改变了夏商周断代研究的格局。
清华文科复建后,1992年,时任历史所所长的李先生,提出在清华成立“国际汉学研究所”,兼职在其中工作,并利用其在学术界的声望与地位,邀请葛兆光老师、钱理群老师等学术泰斗参与其中,为清华文科的发展和“国际汉学研究”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将“冷板凳”坐热。
此外,李先生还倡导在清华进行认知科学的研究,并于世纪之交提出编著《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编年》的建议,更是一手推动了我校的简帛学研究,为母校的文科建设献计献策。
教书育人,成绩卓著
2003年8月,李先生离开了工作五十年的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于本应颐养天年之际,选择全职回归清华工作。刘教授提到,李先生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既是为感恩清华大学对自己的培养,也是受到母校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影响。他曾说:“时隔五十多年,我又回到清华,最终成为了清华的一名教师。能为母校、为教育事业再尽一些力量,是我无上的荣幸。”
在清华任教期间,李先生研究与教学的领域不仅包括甲骨学、青铜器,还涉及出土文献选读。同时,他也出版了大量著作,如《文物中的古文明》、《通向文明之路》、《三代文明研究》、《夏商周文明研究》等等,功勋卓著,成绩斐然。
竹简研究 居功至伟
最为外界所称道的“清华简研究”,是李先生为清华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从促成清华简的入藏,到组建研究团队、有效开展工作;从设计清华简的整理模式,到培养大批相关研究学者,李先生都居功至伟。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李学勤先生,就没有今日的清华简。
当时70余岁的李先生,已然功成名就,如果此批简牍被证系伪造,将使李先生身败名裂,故而其下了极大的决心,不惜冒着赌上自己声誉的风险,也要促成这批文物入藏清华,足见其对母校、对学术的奉献精神。
李先生科学的设计,也使得清华简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他重视文物特征,一再要求竹简背面也要公布,保留文物原貌,从此竹简整理的方法得到全面改观。
为了组建一支高水平研究团队,李先生也是煞费苦心。他曾亲自骑车去找当时已经准备入职北大的赵平安教授,请求他来清华参加竹简整理;也曾将原任职于吉林大学的李守奎教授招入清华,并多次拉下面子向校领导请求解决李守奎教授的居所问题。
关于清华简的整理模式,学者之间曾发生争议,但李先生力排众议,认为发挥集体团队的优势是最好的选择,开创了“红楼模式”,同时也培养一大批青年学者。
虽然在所有清华简的研究者中,李先生年龄最大,资历最老,但他却身先士卒,不仅主动承担难度最大的工作,还辅助他人完成相应部分。经过李先生及整个团队的努力,一系列重大成果成功问世,“出土文献学科”也随着2011年的协同创新中心而建成,并逐渐成为“显学”。
荐书送书 教人育人
将自己后半生奉献给清华的李学勤先生,与世长辞了。斯人已逝,却为母校,为学术界,留下了极其丰厚的遗产。这些遗产不仅包括有形的清华简研究成果,一千多万字的学术著述,二百多册的学术札记,还包括无形的精神财富——对国家与母校的拳拳之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学术思想。
之后,图书馆的袁欣老师向在场同学介绍了李学勤先生的赠书情况。李先生回归清华后,每年均捐赠数百册图书给母校。这些书均为李先生已经阅读,认为值得推荐的精品。他希望这些书可以真正被利用,惠及我校学生,故而也时常关心有无读者借阅其捐赠的书。
将自己后半生奉献给清华的李学勤先生,与世长辞了。斯人已逝,却为母校,为学术界,留下了极其丰厚的遗产。这些遗产不仅包括有形的清华简研究成果,一千多万字的学术著述,二百多册的学术札记,还包括无形的精神财富——对国家与母校的拳拳之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学术思想。
我校图书馆为了纪念李先生,不仅利用这些书籍建立了“李学勤先生赠书专室”(目前馆藏量3710册),还专门设立网上的“李学勤专架”,收录了其捐赠的数千本图书,希望我校师生可以阅读先生读过的书,体会先生的学术精神,追随先生的治学之道!
范仲淹曾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在此处用来形容李学勤先生再合适不过。“半部学术史,一位李先生”,李先生的高尚情操及其对学术界、对清华大学的贡献,将长存于我们心中。
交流互动环节将此次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在场师生纷纷提问,与刘国忠教授交流互动。针对李学勤先生著作、殷商历史等一系列问题,刘国忠教授都作了解答。
“研精夏商周汉,百世足征,抉微释古唯先觉;道贯礼易诗书,佚篇重焕,著史传经待后生。”在延绵不绝的掌声和主持人张秋老师的总结中,此次“真人图书馆”活动圆满结束。
图书馆向嘉宾赠现场照片以作纪念
“学在清华•真人图书馆”简介:
清华大学“学在清华•真人图书馆”系列活动由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和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主办。该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图书馆阅读模式,以一种真人面对面沟通的形式让读者来完成“图书”的阅读,从而实现与“真人图书”零距离的互动沟通,以期让读者通过“借阅”“真人图书”,领略别样人生。
读有故事的人,阅会行走的书。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搭建这样一个面对面的交流平台,在深化导学关系的同时,使同学们学到更多求学问道的方法、感悟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相信同学们与真人图书的现场对话与交流,对推动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文化水平,发挥意义深远的积极作用。
文字 | 田艳飞
图片 | 田艳飞
编辑 | 杨璟喆
审核 | 林景 龙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