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人物 - 正文

“多面”陈楠

——记清华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陈楠

学生记者 龚元

图为陈楠近照。

  陈楠,文学学士、艺术硕士,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平面设计系统开发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全国委员;IDF国际设计联合会(大中华区分会)常务理事;香港杂志《MILK新潮流》专栏作家。从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研究与设计实践工作;主讲大学本科与研究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

  从业至今,共完成各类设计数百项;著书出版19部;发表论文31篇;发表文章70余篇,其他获得国家级奖励22项,国际奖励5项。2012年,获得“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2009年获“光华龙腾奖”;2008荣获“(第四届)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008年获“2008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奥运设计”特别奖;2004.3 荣获“日本TDC国际设计大赛优异奖”;2002年获“IDN十年大奖”国际设计比赛优异奖等。

  走进陈楠的工作室,最先进入眼帘的便是墙上的甲骨文字绘,这些意义非凡的符号被有规律地组织在一起,成为了一幅幅跳跃的风景。于是初来者便很容易对这个屋子的主人充满好感和好奇。

  说起陈楠,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其设计师的身份。比起艺术家的神秘,雾里看花也设计师展现在世人眼中的常态。在很多场合,陈楠的设计作品都让人觉得十分熟悉。但是比起他的设计作品,却极少有人知道,这个严谨踏实的设计师其实还是一个多面手。

用研究的精神授课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是诠释设计思维最好的场所,但如何组织好一堂课,却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陈楠的课堂充满了“研究”的味道,他十分重视学生设计方法的培养。他要求的设计,不仅仅是灵感,还要对形态、颜色、元素组合都经过反复研究而生成,这样的设计不仅具有美感,更有文化内涵。在《综合设计基础》课上,他曾要求学生做过自己的脑图,这其实是一种另类的自我剖析,在有趣的形态下,蕴含的其实是一种极为理性的态度,即了解自己。他曾带领学生前往故宫,要求每个学生针对一件事物进行研究,最后找出规律完成设计。有人从“斗拱”里面发现了“节点”,进行了折纸的设计,有人从明式家具中摸索出了穿插的原理,从而进行了一系列新家具的设计。在谈到其中一位学生时,陈楠十分欣慰地说:“这位同学的研究点是明式家具中特殊的一支——组合推拉式家具,从中提取概念设计了应用于现代书房的兼有楼梯与书柜两种功能合一的特殊装备,我都想定制一套了。”

图为学生和自己的脑图合影。

图为陈楠的设计手稿。

  另一方面,他也随时注意将设计的完整性带入到教学过程中,这不仅意味着思维的完整,还意味着表达、制作的完整,正如他的学生所言:“陈楠老师对我的方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如海报中柳叶的形态、与风雨的构图关系上还需再考究些,文字形态是否能与画面有更进一步的联系,画面是否能有更多的层次,包括激光打印浅灰的颜色效果不好等。这些需要要深入的因素帮助我完成对命题的进一步推敲和视觉表现语言的深度挖掘。”陈楠似乎一直将他的课堂作为一件作品来细细雕琢着,他的课程计划具体到每个细节,他的课程常以学生上交的作业册、作品展览和他自己的一本书作为结束。过程的完整常能体现态度的严谨,学生的作业册中包含了作业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个环节,这种切实的记录总让人觉得踏实。陈楠说:“我从来没指望他们上这样一门课后就能养成完整设计的习惯,我只是希望他们能体验一下,在以后的某个阶段能有些益处。当然,如果他们能坚持下去,就更好了。”

图为陈楠的视觉日记。

图为学生的视觉日记。

  陈楠还非常提倡随时记录,不管是自己的灵感还是各种设计元素。在课堂上,陈楠会给学生们展示他在平时积累的设计素材,一般是按照主题来梳理,往往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和元素,比如各式文字,或是街头的信笔涂鸦,或是小广告,凡是他觉得有趣的,他都会小心地将其记录,而后纳入素材库中。甚而,他将这些素材一一划分,辅之以解说并加以呈现。每次课程结束后,课上的同学都会收到陈楠自制的素描本,他习惯于一刻不停地写写画画,也希望学生们能养成这样的习惯,他的学生常觉得收获颇丰。

  在学院,陈楠的《综合设计基础》和《海报设计》是极受欢迎的课程。近期他获得了“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用童真的心态生活

  作为设计师和教师的陈楠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严谨理性,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在生活中却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人,他将童年的印记带入生命的整个过程,以至于他的身上总是呈现出矛盾的二元对立——成年人的豁达冷静和儿童般的好奇心。拥有成年人的特征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儿童般的好奇心,这一方面或许源自于他逆向思维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许源自于他的怀旧主义情怀。

图为陈楠搜集的玩具模型。

  认识陈楠的人大抵知道他是一位坚定的怀旧主义者,最明显的例证是他的工作室,还未进入,玄关处的老旧供桌、布老虎、泥玩具都会让人产生一种渗入到泥土中的踏实感,这种踏实感来源于那个已经追溯不及的时代。陈楠喜欢搜集老式的玩具、小人书,会精心保存留有旧时印记的点滴,会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将周末寻访老旧建筑当作生活中唯一的大型娱乐和冒险。对陈楠而言,这种怀旧来源于环境的改变,作为一名典型的70后,陈楠对社会转型的感受极深,成年以后看幼时的世界似乎是水中之花,虚幻而美好,门柱的摩擦声响在耳边,也成了岁月长河那岸遥不可及的歌谣。他的怀旧方式却不止是搜集和感怀,更多的是一种体验。他会将幼时扔掉的小人书一本本地集全,会将得到的玩具拆开把玩,会动手制作小时候玩过的手工枪,会将随手捡来的木头依形雕刻成各种动物。在这个阿多诺口中的“一成不变的今天”,似乎很少有人能如此认真地去体验一种情感,尤其当这种情感具有十足的形而上学色彩——它并非生活所必需的,陈楠的怀旧体验也因而显得珍贵起来。

图为陈楠的雕刻作品。

  怀旧主义者大抵心思细腻,像诗人一般悲悯和感伤,他们往往更加热衷于那些已逝的过往,那些他们臆想中的片段,而对现实生活,却敬而远之。然而,这种悲悯在陈楠身上却罕有得见,也许是因为他的工作,设计的实用性决定了设计师的入世命运,他们很少能够像艺术家一样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或许也源自于他的性格,“我一直是一个充满表达欲望的人,我喜欢竞争,苏轼、曹操这样的人是我的偶像。”可见陈楠骨子里是奋进而现实的。所以至少对观者而言,陈楠的怀旧十分轻松,他会细细讲述他和小人书之间不可不说的故事,会和别人分享他近来走街串巷的所得,甚至会把他新收藏的玩具整理成系列加以呈现,这似乎是一种娱乐,让观者觉得新鲜而愉悦。

  而这样的怀旧中还有了一丝不一样的悠闲,他的怀旧情怀似乎蔓延到了生命的每个角落,以至于他的所行所止都笼上了相同的节奏,他似乎永远是慢悠悠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则被放置到了另一个空间。这种闲适在匆忙的今天十分难得,也许陈楠的怀旧最终寻找的也就是这样一份心态,这是一种对于生活的细细体味,是在每个细节处的驻足,是以发现新的东西为乐趣。佛家常言:“止是禅定之胜音,观是智慧之由藉。”讲的也就是这种能停下来欣赏风景的心情,无论身处怎样的社会,能够有这样一份“闲心”,其实是弥足珍贵的。

  远看陈楠,很多人会定格于其设计师的身份。而近看陈楠,他于教学中渗入细致,于细节中品味生命的态度却更让人倾服。本文中的陈楠敏锐、细致、认真、严谨、充满童心又昂扬向上,似乎很难用一个词去概括他的性格,而真实的陈楠又比这短短千余字中多描述的要丰满立体得多,距他的距离越近,就越能从他设计师的身份中感受出一种不一样的宽博来。

  供稿:美术学院 编辑:范 丽

2013年09月23日 15:56:0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