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个食堂,几百道美食,五湖四海的风味荟聚一方……清华美食已经成为园子的标志之一,是师生们生活中的向往,是校友们毕业后的念想。而在这一道道美食的背后,总有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比朝露更早现身,迎月光辛苦收工。
二十多载不分昼夜,勤恳操劳,为的就是做好一餐一饭;600多道美味佳肴,烂熟于心,信手拈来——他就是清华大学2022年度后勤“技能标兵”、饮食中心运行管理科科长吴波。1998年来到清华至今,他始终坚守饮食保障工作的第一线,是“舌尖上的清华”的“守护者”。
吴波在饮食中心门前
餐饮质量的保卫者
吴波是见过最多清华园的清晨与黑夜的人之一。他不仅早就习惯早上4点开始筹备早餐、夜晚11点才结束供应夜宵,还肩负着全校食堂运行的统筹协调。每天要让七万多名在校师生吃得美味、吃得放心,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吴波和同事们一起不辞辛劳,日复一日地奔波在学校餐饮工作一线。面对繁琐庞大的工作,他总是笑着说:“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障老师同学们能够更安心地用餐。”
每天上班,吴波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清华家园网”的留言,每一条与饮食相关的留言,吴波都会认真对待,比如某道菜品价格贵了、油多了、盐少了……按照师生的反馈,他就去相应的食堂做摸底检查,找出可能出现问题的操作环节,现场和食堂经理进行沟通、调整。同时,饮食中心还会定期举办座谈会,收集师生对食堂办伙的意见,随时掌握大家口味的变化动向。
在食堂检查菜品质量
为了师生吃得健康,每个细节他都会力求完美。“我们要从菜品的丰富性和食品安全性两方面入手,给师生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吴波表示,学校的餐饮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责任心,把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摆在第一位,永远为老师和同学们“舌尖上的安心”负责。
坚守一线的幕后英雄
在工作中,吴波还经历过多次“大考”。
2019年,在兼任桃李园食堂经理时,吴波接到为参加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的学生供餐的任务。他带领桃李园职工在不影响食堂正常供餐的前提下,圆满完成了12次供餐任务,承担了超过30000份餐包的分装工作。尽管也可以选择把这项工作外包,但吴波认为,国庆群众游行的饮食保障是大事,坚持要亲力亲为。“我要保证每一顿餐饭都及时送到同学们的手中,让同学们吃得踏实。”当在清晨将餐饭送到学生手中,看着即将接受检阅的青年们意气风发,吴波也感受到了别样的喜悦。
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吴波再次负责组织协调为参加志愿服务的同学们供餐的工作。学生志愿者们早出晚归,吴波和食堂的职工们也不分昼夜地备餐。“晚上12点,承担此次供餐保障的食堂一直忙碌着,让后半夜才回到学校的志愿者们能再吃一顿、补充体力。通常到夜里两三点我们才结束工作,有时就在食堂大厅里临时休息一下,又要开始准备第二天的早餐……”吴波回忆道。
学校食堂在除夕为冬奥志愿者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
尽管辛苦,但当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结束后,学校组织评选“北京冬奥、冬残奥会清华大学先进集体”时,吴波听到了全场呼声最高的“饮食中心”,感到十分欣慰。他颇为自豪地说:“我们的工作得到同学们的认可,辛苦还是值得的。”
砥砺前行的创新先锋
尽管饮食工作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众多好评和认可,但吴波从未满足于现状。多年以来,他和饮食中心的同事们一起,一直走在创新的路上——不同菜系的美食节接连举办,各个食堂的菜品不断上新,让清华师生惊喜连连。
吴波翻阅《清华大学食堂基本伙标准化食谱》
2018年初,吴波刚兼任桃李园食堂经理时,发现桃李园的就餐人数和菜品评价都不够理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带领员工一步步地摸索、学习和转变,将三楼餐厅的传统菜品烤鸭改成当下流行的烤鱼,把一楼基本伙食窗口中的一个换成了学校食堂从未推出过的烧鸟烤串、石锅拌饭等菜品,还新添了充满时尚感的“水吧”……这一系列改革,让桃李园的人气和评价大幅上涨。
2020年,饮食中心启动高校食堂基本伙食标准化研发项目,吴波担任项目执行总监,参与编辑出版了厚厚的《清华大学食堂基本伙标准化食谱》,其中涵盖了666道各个食堂菜肴的标准化制作流程。食谱中每一道菜吴波都参与检验,他亲自品尝、调整和评定,“同一道菜,不能今天他放10克盐、明天你放5克盐,要制定一个标准来培训员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吴波还会定期带领员工去各地的高校食堂调研学习,了解当地的美食风味、制作方法,以求为清华园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提供地道的家乡风味。“不去学习,就没法进步。”面对自己热爱的工作和校园,吴波精益求精,一直走在砥砺创新的路上。
(清华新闻网8月8日电)
图片设计:李娜
文字:曹旺祺
摄影:刘子铭
资料提供:饮食中心
编辑:张歌明 李萍 张莉 陈晓艳
审核:刘蔚如 周襄楠 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