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相识相知 情谊绵长——访台归来话感受

清华新闻网12月9日电 11月27日至12月5日,由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邱勇院士担任团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7所大陆高校40名师生赴台交流。这是对马英九先生4月率台湾青年学生前来大陆高校交流的回访。

访问团团长、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在总结交流会上表示,此行有力促进了两岸青年交流和文化交流。两岸同胞割舍不断的情感联结,两岸青年在交流中展现出的自信、活泼、谦逊和友善,让彼此之间产生了积极的“化学反应”。

清华大学共有五名学生参加此次访问。回味九天八夜的台湾之行,宝岛旖旎的风光,深入的对话交流,结下的深厚情谊,令他们难以忘怀。

沈亮

化工系直博生沈亮:这次台湾行让我深刻体会到,虽然隔着一道海峡,但我们的文化同源、语言相通、情感相近,是血脉相连的亲兄弟。在与台湾青年的交流中,我看到彼此眼中对共同历史的认同,对当下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待。我了解到,他们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祖籍都在大陆,像一位中山女高的同学与我分享,她的母亲是成都人,她每年都要回成都一次,去吃社区里的麻辣锅,可见两岸青年兴趣之相通。相信只要两岸青年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友好往来,增强相互理解与信任,就一定能够为两岸关系注入更多温暖与活力。

杨倩

社科学院硕士生杨倩:台北有许多街道都是以大陆的省份和城市来命名,比如有源自我家乡的宁波街,还有杭州路、福州街、广州街等,这些街道的命名让我深切感受到台湾同胞对祖国故土深深的思念。在政治大学时,我与一位台湾同学约定,如果她到大陆来我一定要带她到清华二校门、大礼堂走一走,尝一尝紫荆园和清芬园这两个我最常去的食堂。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竞技体育是青春的舞台,而团结友爱、携手共进则是我们两岸青年共同肩负的责任。两岸青年尤其要多多交流,持续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彭弋航

日新书院本科生彭弋航:在与台湾青年交流时,我感受到他们的倾听和理解,这不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真诚和尊重的体现。这种尊重和理解,让彼此的友谊更加坚固。台湾人民的热情也超出了我的想象。一路上我收到了许多礼物,包括一沓儿台湾风景明信片。这是一个约定,约定下次再来时,一起探索更多美好的地方。这些小小的约定,承载着我们对未来交流的期待和对友谊的珍视。时间和距离不是问题,关键是我们相向而行。两岸同胞的故事,就像月亮一样,无论阴晴圆缺,总能照亮彼此的心,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李泽森

苏世民书院学者李泽森:在访问阳明交通大学时,我演奏了一曲《梁祝》,与台湾青年展开了一场音乐文化交流。这是一首汇聚了中华文化精髓的经典作品,承载着两岸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当琴声奏起时,我感受到台下听众的专注与共鸣,让我们在中华文化中找到共同的情感连接。我们同根同源,在共同文化的熏陶下,有着许多共同的语言与价值观,绝对可以打开更加多元化的交流和沟通渠道。而通过艺术的形式,我也深刻地体会到音乐与文化不仅是纽带,更是我们传递理解与情感的重要桥梁。

20241209-台湾感受-李派-5.jpg

李广普

自动化系博士生李广普:在台期间,每一次参访都让我感受到文化和历史的共鸣。在新竹清华大学,我们拜谒了梅贻琦老校长的墓园,新竹清华的老师还特地送给我们梅贻琦老校长的纪念文集,让我倍感亲切。在九份老街吃晚饭时,餐厅老板送给我们圆珠笔当作礼物并叮嘱说,“希望你们用这支笔写作美丽的中文”。这让我想到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曾写到,“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相信这种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是永远割舍不断的,文化的连接让两岸必然走在一起。

编辑:李华山

审核:曲田 周襄楠

2024年12月09日 21:48:0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