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民晚报】在曾经的上海最大立体公交停车场里讨论一件价值千亿级的事,“环同济人”玩得有点大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21-04-03  浏览:

昨天,四平路1230号群贤毕至,共同在环同济2.0创新发展论坛研讨会上畅想一个千亿级的2.0版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言中,与会的重磅级嘉宾们不约而同多次提到一个地方,正是这次论坛的举办地——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这里的前世今生很特殊:曾经是上海最大的立体公交停车场,是许多杨浦人的“回忆杀”;如今,这里没有拆除原建筑的上万吨混凝土,而是加以生态节能的创意改造,既保留着坡道、楼梯等原有结构,又赋予崭新功能,使之华丽变身为每年减排566吨二氧化碳的时髦办公楼宇。在曾经的巴士一汽停车场里讨论一件高达千亿级的事,似乎有点不可思议,然而,这种打破常规的“玩法”却正是“环同济人”的创新特质。因此,当一个又一个关于环同济“设计明日经济”的前沿概念被抛出,一切都变得那么的顺理成章。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020年的总产出已达到495亿元,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杨浦“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也是区域经济“助推器”与“压舱石”。它的出现却有一些无心插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同济大学师生纷纷在学校门外的赤峰路上创业,把这里变成了“建筑设计一条街”。后来,以赤峰路为核心,“同家军”的“朋友圈”逐渐向外扩展,形成了方圆约2.6平方公里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目前,这里集聚着3464家企业,其中8成由同济师生创办,总产出从最初的每年10亿元倍增到如今的近500亿元。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集聚效应十分明显,搬到这里后的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市邮电设计院等企业也实现了产值倍增的喜人成果。以6大设计集团为龙头,环同济的产业内涵不仅已经从早期的传统设计和项目管理咨询扩展到环保、智能建造等新兴产业,成为上海市标志性的设计产业集聚区。同时,它的发展内核更在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中成为“杨浦样板”,形成了“学生、居民、白领在这里相处融洽,生产、生活、生态在这里相融相生”的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从1.0时期的推动杨浦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转型,进一步发展为2.0版本继续推动“创新杨浦”向“创智杨浦”升级。

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提出总产出五年翻番目标的新起点上,杨浦区政府和同济大学共同举办此次研讨会,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区校合作体制机制新探索,旨在构建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服务生态体系,打造世界级“大创意”产业核心区和国家级创新创业集聚区。同时,生活在环同济周边乃至整个杨浦的居民也都将感受到这一“未来生活引领区”的强大辐射力。

吸引阿斯顿·马丁首个海外设计实验室落户的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已经在杨浦乃至上海颇具知名度,一批以聚焦未来生活方式来倒逼技术创新的创新“首店”还将如雨后春笋般继续出现在整条赤峰路乃至环同济区域,正如硅谷的神话诞生于“车库创业”一样,厚植于社区的应用场景也将使沉睡的居民区成为一个打破人们传统思维的创新引擎,推动环同济成为兼具烟火味和书卷气、人文景和科技流、活力源和国际范的创意街区,让生活、学习、工作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这里是“成就梦想最近的地方”。

新民晚报记者 孙云

链接: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932003.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