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广州日报】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城市未来技术的5大突破方向

来源:广州日报   时间:2020-10-23  浏览:

围绕“未来人民城市:创新▪协同▪共享”主题的第八届“上海院士专家峰会”22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数位院士立足上海的产业实际,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各环节各方面,为创新城市建设、治理能力出谋划策。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详细分析了城市未来的技术与新基建的逻辑。

2035年我们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在吴志强看来,2035年的城市首先是在整体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同时,包括老龄化、少子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人口跨域跨境跨文化同空间融合等人口结构的变化将给2035年的城市人带来需求的变化;第三是干细胞的精准治疗、器官的修复再生术等先进医疗技术的运用将会大大延长人类的寿命,甚至可能使得人类的寿命在未来三五年就能站到一个新的起点;还有人工智能的充分运用和能源上的重大变化都会给未来的城市带来重大变化。

基于这些变化,吴志强认为,城市未来技术将会有5大突破方向:首先,城市的全面智能化将在2035年前完成;其次,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也将实现智能化,将根据“城市树”的生长类型来推演未来城市,“未来的城市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群落概念,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样本,比如在世博会的期间,我们的数据可以把上海所有出租车的定位看清楚,对于决策者来说就会很清楚,哪些地方的出租车密度是远远不够的,哪些地方建了很多路但是用的人不多,从而帮助大家判断什么样的资源应该放在什么地方,让老百姓满意,”吴志强如是说。

同时,对基于社交媒体捕捉到的大量舆情数据的分析,将实现对城市在某个时间段内不同维度“城市非智力水平”的感知,从而测得城市情商,将对城市实现从物质的感知到城市情感的感知。

除此之外,还要建构城市迷走神经微系统,吴志强说:“过去是一个大的城市,所有的数据都汇到大脑里去,这个大脑肯定会变得很沉重,而现在是一个小菜场、一个社区都变得非常重要,如果大量的事情决策在社区系统、家园系统就可以完成,那么整个大脑就会灵活很多”。最后一个突破方向就是“新基建”的全面建构,吴志强认为,从短期来看,“新基建”是为了经济复苏,但从长期来看,则是为了建设现代化强国。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裕妩 陈庆辉

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1403661?site4&columnID=404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