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智教融合、育才创新,2024东方医学教育论坛举行

来源:医学院   时间:2024-12-17  浏览:

12月15日,东方医学教育论坛暨2024年医学教育专科分会年会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新大楼举行。论坛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医学教育专科分会主办,同济大学医学院承办,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协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义汉,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胡鸿毅等出席会议。

林蕙青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发挥好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赋能医学教育的改革创新,推动医学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必须抓住的重大机遇。她提出了五点思考:第一,变革教育理念,高度重视数智化给医学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影响;第二,积极探索实践,推进人工智能与医学教育改革深度融合;第三,加快基础建设,加强条件支撑保障;第四,重视新问题、新挑战,发展有温度的、规范的智能教育;第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智能医学教育发展。我们要紧紧抓住数智时代的新机遇,为人工智能赋能医学教育改革创新、赋能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王辰在题为《我国医学教育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的主旨发言中,对培养医生的专业设置、医学的基础学科、医学的教育层级定位、医学教学方法、医学生实习、住培专培与职业学位并轨、住培与专培医师待遇及医生的职业前景等关键问题发表见解,并提出了建议。

郑庆华作了题为《人工智能从弱到强的路径探索:从计算智能向认知智能的跨越》的主旨报告,剖析了大模型本质,指出当前大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他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三条核心路径——基于数据驱动的大模型、“知识引导+数据驱动”的大数据知识工程、引入人脑记忆机理的创新路径。他特别强调,引入人脑记忆机理这一路径有望突破大模型的现有局限,为创建全新的机器智能模型开辟道路。

论坛邀请了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及沪上医学院校的校长、院长等参加。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王维民作了题为《第四代医学教育与AI赋能的思考》的报告。中南大学常务副校长、湘雅医学院院长陈翔在报告中提出了“职业精神与临床实践能力双螺旋深度融合教育”的育人理念,坚持把“知行合一”贯穿于卓越医生培养全过程。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同济医学院党委书记张勇慧,南京医科大学校长胡志斌,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董良广,浙江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应颂敏,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院长王淑珍,四川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医学教学部部长卿平,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钮晓音,上海中医药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许家佗,海军军医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孙亚林,上海健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唐红梅,分享了各院校在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教学数智化建设上的探索与实践。

论坛还特别设置了专家讨论环节,由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郑加麟主持。北京协和医院马超教授、北大王维民教授、中山大学王淑珍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邵莉教授、复旦大学吴静燕教授、浙江大学应颂敏教授、四川大学卿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舒晓刚教授围绕AI赋能医学教育、教师数字素养培养行动计划、胜任力导向医学人才培养及综合评价等问题展开精彩讨论,深入剖析了以人工智能推进拔尖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本届论坛以“数智赋能胜任力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为主题,汇聚全国医学教育领域的精英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AI赋能医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分享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探讨未来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彰显“创新、融合、发展”的时代主调。上海及全国各地医学院校逾300人线下参加会议,近万观众观看直播,共同见证了人工智能赋能医学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医学教育大会为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凝聚智慧、碰撞思想、谋求发展、达成共识的平台,有望对未来数智技术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产生深刻影响。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