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孙宜学:以“汉学家为媒”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来源:中国日报网   时间:2024-12-17  浏览:

世界汉学家是中华文化的本土、跨本土传播者。他们了解所在国的语言、文化、政治、民风、社会、法律和族群关系,又知道如何融合中国文化与所在国文化。这种独具的跨文化优势,决定了世界汉学家可为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顺利实施提供丰富的智力资源、人力资源。

以“汉学家为媒”将是未来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每位汉学家都是一部中文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既是中文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延伸,也促使中华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同时也是中国特有的国际化资源。随着一些汉学家离世或渐趋年高,这种宝贵的语言文化资源正渐渐流逝,一去不复回,这实际上也是中华文化资源的流失,中国国际化资源的流失,亟需尽早抢救性保护、保存汉学家学习中文、传播中华文化的历史,这本质上就是在保护中文和中华文化的一条条血脉,事关中华文化的传承繁荣。

汉学家既是中文与中华文化孕育、培育的果子,也是可以助力实现中文和中华文化之花开遍世界的种子。种子要发芽,就要与土壤相互适应,彼此消除“排异性”。发现中文与中华文化同汉学家自身相互适应的规律,以及汉学家作为中华文化的种子与所在地文化土壤的适应性规律,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中文与中华文化在海外选择土壤、培育土壤,最终真正融入异域的文化土壤,孕育包含中华文化基因的新苗,结出新的繁衍生息的种子。这实际上也是当下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最需要参考的“实战”经验。对每一位汉学家的具体分析,实际上都是一次“实战”演练。

世界汉学家影响着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在日常生活和重大事件中主动发出“中国声音”,可以提高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效率、效果、效能和效益。汉学家具有跨文化理解沟通优势,更易于采取平衡视角看待分歧,解释分歧,实现文化互通,推动民心相通。以自身潜在的中华文化智慧解决世界性文化分歧,客观减少世界对中国的负面认知,消除意识形态偏见,这是将来我们必须主动推动汉学家发挥的价值,也应成为我们目前和以后培养汉学家的目标。

新时代中国和未来中国要以中国智慧提升全球治理的实绩,让世界更愿意以中国话语体系和世界话语体系影响和改变世界。这是中国特色对外文化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汉学家具有见证和体验中外话语体系的双重身份,其相关建议和参与度直接影响中国特色对外文化话语体系落地的角度和速度,也影响着入地的深度。

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需借助外力,更要炼内力,强自体,以“传”促“引”,中外合力,通过中国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出既有文化、懂文化,也会传播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人才。汉学家既是中文和中华文化的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是培养中国跨文化交流人才的生动教材。

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要以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文化“智慧”世界,为全球治理提供以“天下大同”为理想的中国方案,最终推动各民族文化在平等基础上实现互利共生。每一位汉学家中外优秀文化的载体,都是中外文化交汇的一个支点和质点,研究汉学家就是研究中外文化如何相互冲突融合。汇聚起一位位汉学家的典型经验并建立世界共享机制,本身就是中外文化和谐共生的过程,是推动世界多元文化平等交流的过程。

以史为镜,指向当下,立足中国,惠及世界。以汉学家为媒,可以更妥善应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复杂形态,以真诚的尊重态度赢取世界各国真诚的尊重,以仁爱之心应对万变之势,以自省的心胸容纳各色异见,以积极的行动应对消极的怀疑,稳中有变,最终构建出一个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动因,以文化和谐共存为目标,以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原则的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理论体系、中国特色对外文化话语体系、中文与中华文化精准国际传播方法体系和务实运行机制,并以确保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健康、稳定、科学、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孙宜学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

链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412/16/WS675f942ca310b59111da8ef7.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