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工院研发吸入式纳米喷雾技术为呼吸道粘膜防护开辟新途径
近期,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研发了一种可吸入式的纳米喷雾技术,可通过吸入接种可诱导比常规肌肉注射更强的呼吸道黏膜免疫保护效果,从而阻断病毒通过呼吸道侵入机体。这种可吸入纳米喷雾技术也有望为预防呼吸道病毒提供新的借鉴。SARS-CoV-2引起的新冠疫情(COVID-19),在过去一年中对全球公共卫生产生了极大影响,目前疫苗研发取得了重大突破,多款COVID-19疫苗获批上市并投入使用。SARS-CoV-2病毒主要通过呼...
2021年08月23日
-
天津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牙齿高效美白除菌新技术
日前,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雷教授团队和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张旭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了一种新型光动力牙科治疗策略。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成果现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先进功能材料》。牙齿变色及其引发的疾病是最常见的牙齿健康问题。香烟、有色食物和饮料的摄入都会导致牙齿污染变色。受污染的牙齿为细菌滋生提供了营养,大量细菌在牙齿上聚集、增殖形成生物膜,从而又导致了牙菌斑、牙釉质脱矿、龋齿和牙周炎...
2021年08月14日
-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今天,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这是我们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共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
2021年06月03日
-
习近平:向袁隆平同志学习,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湖南日报5月23日消息,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今天下午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专程看望了袁隆平同志的家属,转达习近平对袁隆平同志的深切悼念和对其家属的亲切问候。习近平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
2021年05月26日
-
天津大学36项成果获天津市科学技术奖
2021年5月13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布《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布2020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的决定》(津政发[2021]10号)。2020年天津大学共有36项成果成果获奖,其中18项为第一完成单位,包含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此次市人民政府授予由建工学院教授练继建主持完成的“海上风电新型筒型基础与高效安装成套技术”2020年度天津市技术发明特等奖。2020年度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一等及以上奖励获奖率达到52.3%...
2021年05月21日
-
天津大学研发新材料有望解决深海供电难题
日前,天津大学杨全红、凌国维、张辰联合团队成功研发全新能源转化材料,这种新材料能够“捕捉”深海中稀薄的氧分子并转化成为电能,实现长周期运行,成为一种节能、稳定的“海水电池”。该研究成果已被最新一期国际能源领域权威期刊《先进能源材料》选为封面文章。深海被誉为“地球最宁静而神秘的地方”,那里生存着古老的原核生物,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人类未来意义非凡。深海探测离不开稳定的电力供应。长期以来,科学...
2021年05月12日
-
孙佩哲课题组重要研究进展:针铁矿降解转化四环素类抗生素
抗生素和抗性基因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威胁已受到广泛关注。对抗生素类药物环境行为的深入研究是有效控制其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的基础。然而,由于抗生素结构及环境体系的复杂性,目前对于抗生素环境转化机制的研究较为有限。研究表明,针铁矿、二氧化锰等天然矿物可能吸附并转化抗生素类污染物,是其环境消减的重要途径之一。日前,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孙佩哲课题组发现了由针铁矿表面羟基介导的四环素降解新途径(N, N-dedimethylat...
2021年05月07日
-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团队ACS Nano发表论文:光遗传学取得新进展
光遗传学技术,被称为本世纪最具颠覆性的生物技术,其本质是控制蛋白质活性的“光学开关”。自2006年创立以来,光遗传学技术已成为神经科学(脑科学)研究标配工具。目前,光遗传学技术已逐渐拓展到工程科学、医学、合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生命科学学院常津团队王汉杰课题组,长期从事光遗传学技术在纳米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系列成果。近日,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津团队王汉...
2021年04月20日
-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团队揭示鸟苷酸结合蛋白抗病毒的全新分子机制
近日,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泽方教授联合团队在重要先天免疫蛋白家族鸟苷酸结合蛋白(GBP)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上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GTP-induced Dimerization and Antiviral Function of Guanylate-binding Proteins”的研究论文。论文中报道了GBP5在激活前以及激活...
2021年04月15日
-
“大气环境与生物能源”团队在含氧挥发性有机污染物(OVOCs)处理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作为臭氧和光化学烟雾的前体,不仅造成许多环境问题,而且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含氧VOCs(OVOC)因其对臭氧形成的高反应性而备受关注。催化氧化法是最有潜力的处理技术之一,其核心在于低温活性高且稳定性的催化剂的开发。非贵金属氧化物型催化剂价格低廉,催化活性可与贵金属相媲美。然而,其制备通常要经过煅烧过程,易造成颗粒的聚集,导致活性下降。此外,氧分子的活化也是VOCs催化氧化的关键步...
2021年03月31日
-
受仿生复眼启发的高空间灵敏度触觉传感器
如果机械手拥有人手一样灵敏的触觉系统,那么机械手将义肢、精细操作以及电子皮肤方面有更重要应用。但是,人的指尖触觉感受器的密度非常高,达到140个/cm2,而现有触觉传感器的密度很低。为了提高三维触觉传感器的密度,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的宋乐、朱欢、郑叶龙、赵美蓉、房丰洲,以及马来亚大学的池德阁等人受到昆虫复眼启发,研制了一种基于仿生复眼的高密度阵列曲面三维触觉传感器,其密度可达42个/cm2。该...
2021年03月25日
-
在人工染色体中存储图片和视频:天津大学元英进团队验证DNA数据存储新方法|NSR
天津大学元英进教授团队从头编码设计合成了一条长度为254,886 bp、专用于数据存储的酵母人工染色体,借助无线通信中前沿的纠错编码将两张经典图片和一段视频存储于高效组装的人造染色体,利用酵母繁殖实现了数据稳定复制,用便携式的三代纳米孔测序器件实现了数据快速读出与无错恢复。人工染色体示意图从医学图像与天文观测,从视频监控到社交网络,全球数字化趋势使得数据量快速增长。据国际数据公司估计,到2025年全球数据总...
2021年03月17日
-
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
2021年03月16日
-
“大气环境与生物能源团队”在含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CVOCs)处理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大气污染日益严重,雾霾、光化学烟雾、臭氧等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十四五”规划提出PM2.5和臭氧(O3)的协同治理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目标之一,其关键就是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协同减排,尤其是VOC将成为治理的主要的矛盾和短板。含氯挥发性有机物(CVOC)是PM2.5及O3形成的重要前驱体,由于本身高毒性、高稳定性、难降解等特点成为VOC治理领域的重中之重。 催化氧化法是CVOC减排处理...
2021年03月05日
-
环境学院吕学斌/纪娜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发表封面文章
生物质基绿色能源体系的开发是追求可持续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金属催化加氢促进生物质衍生分子催化合成增值化学品和液态烷烃燃料是生物质能源开发的重要途径。目前被广泛应用的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多囿于催化反应性、选择性或稳定性等诸多问题的桎梏,而高性能多功能催化剂的设计创制则是实现其整体反应性能提升的关键。金属负载型中空碳纳米结构材料(Metal-loaded Hollow Ca...
2021年02月16日
-
天津大学栗大超教授团队在Science子刊发表文章:用于连续血糖监测的穿戴式柔性表皮电化学葡萄糖传感器贴片
天津大学栗大超教授领导的“生物信息测量与生物制造”实验室研发了一种穿戴式柔性表皮电化学葡萄糖传感器贴片,在血糖动态、连续检测仪器的核心元器件研制方面取得了突破,该贴片能像创可贴一样直接贴于人体皮肤表面,实现无创血糖连续监测,助力糖尿病的诊疗。穿戴式柔性表皮电化学葡萄糖传感器贴片糖尿病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世界性慢性病,是“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据世界糖尿病联盟统计...
2021年01月28日
-
天大研发“团簇酶”,有望为神经炎症患者带来福音
日前,天津大学医学部张晓东教授团队成功设计出一类全新的人工酶——“团簇酶”。“团簇酶”具有超强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对阿茨海默症、脑损伤等神经炎症治疗潜力巨大。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酶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催化剂,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催化能在常温常压下将化学反应速度提高百倍以上,在医学领域对神经学、肿瘤、生物传感等具有巨大应用价值,也被广泛用于农业、食品、...
2021年01月13日
-
“大气环境与生物能源团队”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吸附处理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雾霾、光化学烟雾、臭氧等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是造成雾霾及臭氧(O3)的重要污染物。吸附法是去除VOCs高效简便的方法之一,但在实际应用中,水蒸气的存在与VOCs产生竞争吸附,因此设计具有高VOCs吸附性能的疏水性吸附剂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大气环境与生物能源团队”(/tju/mu_catalysis/)针对分子筛表面亲水性及其在含湿条...
2020年12月21日
-
天津大学王涛课题组发现人肠道病毒D68蛋白酶2A靶向TRAF3破坏宿主天然免疫应答机制
11月4日,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涛课题组在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Enterovirus D68 Protease 2AproTargets TRAF3 to Subvert Host Innate Immune Responses”。肠道病毒EV-D68(Enterovirus D68)可引起典型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同时还会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急性弛缓性麻痹和急性无力脊髓炎等。近年来,我国对EV-D68的检出率逐渐升高,存在大规模暴发的风险。肠道病毒的非结构蛋白2A蛋白...
2020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