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duate School of Tianjin University
研院首页> 新闻快讯> 正文>

天津大学举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座谈会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13日   点击量:695  

5月11日,天津大学举办专题座谈会,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关键问题和路径”进行研讨,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工作部署。会议以线上形式进行。天津大学副校长郑刚参会指导工作。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天津市教委有关领导,部分企业专家代表,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务处、新工科教育中心有关领导和专家,以及部分学院代表参加座谈。会议由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斌主持。

郑刚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于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他指出,不同历史阶段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不同,在当前历史时期,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科技竞争加剧和产业换代升级,如何培养足够的、卓越的工程人才,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天津市的发展、制造业立市决策部署的落实同样需要大批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他强调,卓越工程师培养是近一段时期教育领域的热点,也是未来高等教育的重要改革任务。希望通过此次研讨,能够集思广益,为进一步改进工程教育模式、加强产教融合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有益借鉴,为加快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贡献天津智慧。

李斌介绍了参会专家和会议整体情况。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关静作了座谈调研背景说明。在交流发言环节中,受邀专家结合各自工作经验,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聚焦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培养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等,特别是如何办好研究生层次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研究室主任杨冬梅介绍了天津围绕制造业立市的战略决策部署,着力打造的12条重点产业链,分析了产业链的人才需求情况,并从产业需求的角度,提出对人才培养的一些建议。她强调,要以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同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探索更多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的政策支撑,完善人才的培养体系,特别是发挥天津大学这样“双一流”高校的作用,培养更多的卓越工程人才。

天津市教委科学技术与研究生工作处处长苏丹在发言中谈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与企业一线紧密结合,要推动构建起高校和企业、政府三者之间在人才培养中的联动关系。他希望依托天津大学丰富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经验,引领带动全市高校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探索人才培养机制的内部创新,通过人才拉动、创新驱动,服务企业和产业需求,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制造业立市做出高校应有的支撑和贡献。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尚学军在发言中表示,卓越工程师是引领和支撑大国崛起的重要力量,核心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人才。他指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应该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和科研项目,强化技术支撑、科技创新,实现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要建立管理章程,完善联合科研攻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加强常态化的培训交流。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李冬霞介绍了集团与天津大学联合培养节能环保领域工程博士的特色做法。她建议在培养卓越工程师过程中,要立足于企业生产需求,以工程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提升学生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能力;结合学校的优质资源和导师,前瞻布局培养方向,鼓励交叉复合人才培养;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与重大项目申报,争取外部优势资源支持,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共赢模式。

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校合作部总监钱程东结合公司在推进企业与高校间合作上的典型经验,强调卓越工程师培养要和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相结合。他从企业层面提出建议,一是要主动对接高校,通过科研合作或者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方式联合推动人才培养;二是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全流程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现来自产业的高端需求;三是提供更多让学生赴企业参与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知。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结合个人多年开展产学研培养的经历,介绍了深化校企合作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他指出,做好校企合作,首先要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和清晰的培养计划;其次要形成培养标准,进而构建起培养体系、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第三,要结合重大项目培养人才,实现学生与教师的集成,破除学科的壁垒。他强调,应对国际人才竞争和未来科技发展,要立足自身强化自主人才培养,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卓越工程师。

天津大学一直以来坚持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形成了一定影响力。面对国家对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新要求,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工科优势,不断完善本硕博贯通的培养体系和产教融合的培养机制,坚持“四个面向”,加快推动“双一流”建设,着力为国家培养大批急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