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8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你会不会想起这个飘着细雨的冬日,想起曾在你心间流淌的诗句?你会不会拾起笔,随意地写下两三行文字,不苛求对仗工整、修辞鲜明?也许悄然间,你已成为诗人。
11月27日中午12时15分,北洋求是学术论坛之“诗性写作,诗意生存”主题讲座在教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多功能厅举行,天津大学各部门各学院的40余名教职工前来聆听本次讲座。讲座的主讲人为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授马知遥。马老师在研究民俗学、人类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余,出版了多部文学作品,并发表诗歌500余首,其中60余首作品入选中国诗歌最佳读本和年选。
本场讲座,马老师针对“真正的好诗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准确表达内心”、“怎样让我们在阅读和书写中使心灵得以治愈”几个方面以独特的视角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于诗歌的理解。“诗歌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马教授也强烈建议大家多阅读诗歌,多写诗歌。
好的诗歌需要浓度、湿度和温度。伴随着一首轻缓悠扬的流行歌曲,马教授深情朗诵了著名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作《当你老了》,而这首歌的歌词便取自于这首诗歌。紧接着,马教授便为大家讲述了叶芝在数十年的岁月里为心中挚爱的姑娘作诗的故事。他说:“好的诗歌就如同浓浓的咖啡,情味深长。”古典诗词汉乐府《上邪》中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便是最好的例证。用诗句传达出内心真实的情感,不娇柔造作,也不乏恰当的隐喻,才是真正好的诗歌。
那么,该如何准确地传递情感呢?马教授讲到,提及秋天,描绘落叶缤纷的画面是教科书中的内容,不是诗。而真正的诗,应该写在枝头与寒冷斗争的绿叶。他以巫小茶的诗《你知道我在下雨吗》和陈先发的诗《前世》为例,指出好的诗歌最重要的不是思想深度,而是情感深度。通过感性的认知,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的真实情感经过时间的沉淀,转化为文字中深沉的认识和浓烈的激情,有情感深度的文字自然而然地便有了思想深度。
以书写人性为本质的诗,给读者美好情愫的诗,是一条通道,能将读者引入一个温暖的世界,从而缓解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或恐惧。所以马教授建议,当你需要安慰的时候,当你需要倾听的时候,当你需要心灵沐浴的时候,别忘记诗歌,阅读和写作往往可以带你找到另一个出口。
讲座后的问答环节,马教授与在场的各位教职工交流阅读经验,并围绕“人文文化如何在理工院校推广”这一命题展开讨论,教师们积极提出建议并表示对大力发展我校人文社科学科的支持。最后,本次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画上句号。
据悉,北洋求是学术论坛是科研院、校工会、校青年教师联谊会与学生创新实践协会共同打造又一学术活动平台,截止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三期。该活动旨在为青年教师拓宽科学视野,交流学术思想,启迪研究智慧,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专题学术报告,就本学科领域及其相关领域发展前沿热点和有关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广泛的、自由的学术交流。
(通讯员:程可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