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通讯员 赵宇)11月18日18:30,第二期青年文化论坛之“阅动”系列讲座在卫津路校区26教B103活动报告厅成功举办。著名作家张悦然女士以及嘉宾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莉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部主任赵萍两位老师共同开启今天的有关文学、成长和人生的分享之旅。本次讲座由天津大学青年文化促进会主办。
讲座之前,张悦然的书迷和众多写作爱好者提前许久进入讲堂,怀揣期待之情,18:30在张悦然女士及陪同嘉宾到来时用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
讲座伊始,张悦然女士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写作历程,从自己大学经历切入,本科计算机专业理科的学习使自己听到了心底真正的渴望和诉求,坚定了未来的文学之路。谈及自己第三本长篇小说《茧》——一本历时七年的长篇著作,让读者等待十年的作品,她坦诚享受写作中的内时间,这让她忘记外在的竞争和压迫感并产生写作中自我的满足感,体会到写作的美好。在写作中成熟,《茧》不同于她之前的作品文藻那般华美,如她所言,空中楼阁落地,等待更成熟的自己,同时等待更成熟的作品。
之后,嘉宾张莉老师同在场的各位同学共同探讨作家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张莉老师先提到之前的天大之旅,天大校园的人文气息给她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而在文坛成名的张悦然女士,不可避免地被大众与同时期的韩寒、郭敬明进行比较,但在张莉老师看来,张悦然女士才是最具有文学品质的偶像,谈及年轻作家跨界的能力,她对张悦然老师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理科生的逻辑性和跨过表面直抵本质的能力,是张老师在文学写作中欣赏的一面,而张悦然的理科学习背景,让她在写作中对成为“文学中的我”有自己的理解。无序的世界中,小说家建造出自己的世界,《茧》是张悦然建造的纸上的房子,建造的过程也正是小说家的幸福所在。
被赵萍老师问及经营七年故事的过程,张悦然女士讲述了自己创作的缘由。父辈的经历让她有重新审视历史和创作的使命感,记录并寄托写作者的情感,写小说的过程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过程,七年的成长让自己最终能够驾驭这个有关家族兴衰的故事。有关小说中死亡的价值,她同在座各位同学进行了一场哲学性的探讨,直击人性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探讨到张悦然对历史记述的独特之处时,张莉老师提及“张悦然老师眼里有自己”。成熟作家同青春期作家认识世界的不同之处在于把笔下的所有人都当作人来看待,站在人物内心之处,不认同但理解。由小说中的人物引起,探讨年轻一代对父辈的关系和他们对历史的态度,张莉老师同时对在场的学生进行倡导和呼吁,“对待历史的态度即对待现实的态度”,而我们对待历史应更具一份责任感。
最后,张悦然女士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性格与写作的关系。对黑暗面的不回避和关注,她抓住了写作中的真实,没想过取悦读者,她确定了自己作品中的真实,同时享受写作中的不确定。而后,主讲人演讲结束,热烈的掌声响起,经久不息。
演讲结束之后,现场观众迫不及待地举手提问,其中不乏有着自我写作经历的文学热爱者和阅读张悦然作品十多年的老书迷。问及对灵感的把握,她提到不应依赖外界的真实,强调在自己心里的完成,没有灵感时的焦灼也是写作的一部分;被问到自己写作风格的变化,她提到这是一个“换笔”的过程,一个作家不会彻底抛弃自己的风格,但在七年里慢慢摸索,自己同时在不断做突破风格的努力。
问答环节结束之后,张悦然女士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新书中最喜欢的段落,用朗读的方式让大家感受语言的魅力,之后青年文化促进会学生代表向张悦然女士赠送精心准备的礼物并合影留念。整场讲座在充满文学气息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主持人为讲座总结闭幕。讲座结束后,张悦然女士热情地为同学们在新书上签名并合影留念。
(编辑 刘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