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19
圆桌论坛(三)
2024年12月14日,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本届论坛共有来自全国206所院校的36位校长和229位院长到场出席,设立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四个圆桌论坛。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秦雪征主持。本场圆桌论坛的参会嘉宾有: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胡明形,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瑾,广西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光辉,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敏,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力,河北科技大学副校长、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冬丽,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院长张中祥,吉林财经大学副校长祝国平,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祝树金。嘉宾们共同认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鼓励企业主导创新,并推动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及科技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秦雪征主持
胡明形立足林业行业分析其创新特点与体制机制建设对策。林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其兼具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交融的双重属性,具有外部性、周期长、风险大、保护壁垒低等特点,这些特性又对创新提出挑战。他指出,构建林业创新体制机制应采用分类方式,基础性、关键性创新活动需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组建国家科研联盟;经济性创新则应以企业为主导,形成市场化创新联盟。同时,创新成果转化应区分生态修复与产业创新,分别由政府购买、市场推动。要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支持科研人员开展长期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应更多关注国家战略与社会责任。此外,林木育种需进行专有保护,瞄定解决“卡脖子”问题。
胡明形发言
黄瑾剖析了新型举国体制在科技创新中所发挥的重要效能。她指出,中美“科技战”既彰显了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也暴露出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短板,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成为当务之急。这一体制作为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创新探索实践,在应对市场激励不足、风险高、周期长等问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以电视领域的液晶与等离子技术之争为例,重大科技创新需要“耐心资本”,而政府投资便是最可靠的依托。我国在“科技战”中的崛起,有力证明了新型举国体制成效斐然,持续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必将助力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取得最终胜利。
黄瑾发言
李光辉探讨了构建支撑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思路。他强调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核心源泉,而体制机制更是国家运行的关键要素。构建创新体制机制应紧密结合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自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由外向型转向开放型,借助制度型开放实现规制、机制、技术以及管理多层面的创新,全力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优质营商环境,精心打造中国特色体制模式,并巧妙地在国际分工中融入“中国方案”。结合区域经济研究,他提出创新体制机制需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以边疆经济为例,其发展具有鲜明的地缘特色、资源富集等特点,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经济学理论体系,以精准指导边疆治理和区域经济现代化。
李光辉发言
宋敏围绕科技体制创新和高校角色分享了观点。他指出,为达成2035年科技强国目标,科技体制创新构建意义非凡。高校作为关键力量,需全力投入人才培养工作,精心规划课程体系设计与学科专业建设,志在培养契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以此筑牢科技创新的人才根基。同时,校、政、行业、企业间的深度合作不可或缺,唯有四方携手共进,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有力地推动创新发展进程。针对西部地区,他提出资源型城市和企业需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绿色转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开辟崭新路径,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共进。此外,他着重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这些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精准且强有力的引导。
宋敏发言
王力从创新环境、动力、主体和路径四个要素分享了对新型创新体制的看法。他认为,开放、自由的市场经济是创新环境的根基所在,创新动力来源于对产权和创新收益的保障,以新疆采棉机的技术突破为例,说明利润驱动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在创新主体层面,新疆棉花产业机具代表性,尽管新疆并非棉花种植的最优区域,但依靠兵团组织的技术创新与制度优势,实现了技术全面领先,反观内地传统棉区则因缺乏类似的组织保障未能形成相同的创新能力。在创新路径上,他强调知识、经验与实际场景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并热忱呼吁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关注新疆,助力区域创新发展。
王力发言
张冬丽从实际研究出发,分享了对数字经济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思考。她指出,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是应用型高校的立足之道,学术研究须紧密对接社会需求,以服务社会提升自身学术能力。她特别提到其团队专注于数字经济的研究,着重挖掘数据要素的实践问题。她归纳了三大核心议题:数据要素相关概念界定模糊,如数据要素、数字产品、数字知识产权等界定不清;数据要素价值的衡量难题,涉及数据价值来源、折旧或增值逻辑,以及内部与外部价值的区别;数据价值实现路径的复杂性,涉及法律法规、利益分配、市场建设及动力机制等多方面问题。她强调,研究者应与实践界并肩前行,通过深化合作推动理论与实践协同发展,同时希望学界专家支持河北高等教育发展,共同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张冬丽发言
张中祥针对高校科技创新发表了多方面见解。他提出,新型举国体制更适用于赶超型技术。而对于推动原创性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项目更为重要。他建议呼吁青年项目应适当放宽对申请者的年龄限制,为错过机会的青年学者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其次,他认为高校应该更重视基础教学和实践调研,将更多精力用于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他还建议经济学研究要减少假设,注重现实基础,以避免政策建议因片面性引发扭曲效应。最后,他呼吁高校回归教育与研究的核心职能,重视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和理论创新。
张中祥发言
祝国平强调,知识产权保护与竞争性市场机制是激励创新的核心。市场主体性是创新的关键,但需要通过有为政府来弥补市场失灵、破解相关制约因素。他指出当下创新资源正逐渐向企业倾斜,尤其是科研经费的分配更偏向企业。这彰显企业作为市场主导创新主体的效率优势,但也给高校科研带来了挑战。他建议在资源调配方面进一步优化,助力创新成果高效产出。在创新体制层面,不仅是国家层面的举国体制,各省市亦在探索组织创新机制。例如,吉林省整合教育、科技、人才与产业,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完善创新链条。他呼吁充分融合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挖掘区域优势以推动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
祝国平发言
祝树金重点探讨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对策。他指出,尽管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名近年来显著提升,科技研发投入翻倍,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仍偏低,仅约30%,而高校的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更仅有10%左右,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剖析其原因,重点在于高校教师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不愿转、不想转、不会转”的现象,这主要受到风险、法律和管理等因素的制约。为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应从两方面推动转化,一方面加强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是在技术转移和转化方面,注重法律、市场运作和经济知识的融合;另一方面深化企业与高校的深度合作,由企业提出具体需求(如“卡脖子”清单),以订单式研发以需促产、促研,从而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强劲动力。
祝树金发言
最后,秦雪征对嘉宾发言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九位嘉宾从中国实际出发,兼具地方特色,从教育、科技、人才等多个不同方面进行阐述和讨论,观点丰富且引人深思。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改革过程,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入改革,以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的自立自强,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报道网站:澎湃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