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校园动态
  

话剧《徐大同》丨听高建教授追忆先师,品读山高水长


发布时间:2022-10-11

党委宣传部消息 为深切怀念著名政治学家、法学家,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大同先生,天津师范大学策划编排的同名话剧《徐大同》即将上演与师生见面。台前戏里领略先生风骨,幕后戏外品读别样故事。

即日起,官方微信推出“话剧《徐大同》”专栏,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示话剧创作、编排、演出中不为人知的动人情节,赞颂徐大同先生无限热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当做教师的本分,不忘初心,始终坚守三尺讲台,本着“教学问、教做学问、教做人”的教育理念,为学界和社会各界培养大批栋梁之材的精彩人生,激励全校师生奋发有为,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安静的办公室,略显陈旧的家具,还有那装满书籍的书柜……75岁的老人,回忆他与恩师徐大同先生的点点滴滴时,眼神依旧亮如星辰,对于《徐大同》这部作品,这位先生在师大的首个研究生又有怎样的感觉呢?让我们踏着时光的浪头,感受先师之风,品读山高水长。

政治与行政学院高建教授

您和徐大同先生有何渊源,是如何相识的?有哪些难忘的回忆?

高建:我和先生相识于1978年10月,当时,先生从北大调入天津师范学院政法系任教。那时候我是政治辅导员。真正开始做先生的学生是1979年,那一年,经教育部批准,先生可以招收2个中外政治思想史的硕士研究生。为了读研究生,我从当年3月份开始听先生讲西方政治思想史,至此以后,和先生的接触就变多了。跟着先生学习了3年,1982年,我毕业了,清晰地记得,我研究生毕业证书的标号是10001,所以算起来,我是师大的首个研究生,也是先生在师大的首个学生,现在,这个证书还保留在校史馆中,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

毕业后,我留校任教,加入了由先生组建的政治思想史教研室,从那开始,就跟先生一起开展教学科研,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直至2019年先生去世。算起来,和先生亦师亦友已经41个春秋了。

先生在中外政治思想史领域造诣非常深厚,但却非常平易近人,从跟先生读书,到做先生学生,先生都是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授课,每次上课,先生都到我们宿舍,就读书心得与我们一起讨论,为我们指点迷津,让我们感觉非常亲和。不仅如此,日常在一起,先生也与我们经常性地交流谈话,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到学习生活的细节,海阔天空,可以说,学习无处不在。生活中也是,先生对我们很关心,经常带着我们吃饭,先生家里有点活儿,我们也抢着干,那时候,每到冬天,家家户户都准备蜂窝煤,我们就帮先生运煤,总之,先生爱护我们,我们敬重先生,说亲如家人,一点不为过。

看到话剧《徐大同》的剧本,您是什么感觉?和您了解的徐大同先生有何差别?

高建:第一次看,就觉得剧组编写人员下了很多功夫,短时间内就对先生有了一个初步的正确把握,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他们通过素材很好地反映了先生的境界和精神。很多时候,看着看着,也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很多年前,其实真实的先生就是这样……

先生非常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刚留校任教,就让我们上讲台,他在下面仔细听,听完以后逐个指导,不断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水平。很快,我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就提上来了。

另外,我们知道,先生的教育理念是:教学问、教做学问、教做人,先生认为这里面,教做人是最重要的。他不是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人,而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先生总说,人字,为什么要一撇一捺,而且还得笔画搭配好了才行,出头那就不是人了,笔画短了长了也不像人了,一定得规规矩矩。这么多年,在师大,先生这么大学问的人,从来没有高高在上的做派,非常平易近人,不仅是跟同事学生,后勤的工人师傅跟先生的关系都非常好,这一点,对我们影响非常大。

您觉得话剧《徐大同》对天津师大而言,有什么特殊含义?

高建:大学不在于高楼大厦,而在于大师。徐大同先生就是我们师范大学的大师,是师范大学的宝贵财富,他被尊为中国政治学界的“五老”之一,受到全国政治学界的普遍尊重,不仅在学术造诣方面,他的为人、他的优秀品质都是值得发扬和宣传的。

先生奉献师大40余年,一心扑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政治与行政学院成功获批博士点授权、建成国家重点学科等等,这些成绩都离不开先生的传承,现在,虽然先生离开了我们,但如何把先生坚定的信仰以及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平易近人的精神弘扬开来,让学校的年轻师生受到鼓舞、继续前进,特别是对于我们政治与行政学院来说,承担着争创世界一流学科的重任,先生的精神就是我们完成一流学科建设的强大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持。

话剧《徐大同》的出现,应该是每位师大人共同期盼的结果。我很高兴能作为前期编写组成员,就我对先生的了解和对先生精神的体会,提供一些素材和感想,另外就剧本中的一些情节和内容提一些可行性的修改建议。到目前为止,我看过的6稿,每一次都有进步,非常感谢他们。不仅是编剧,在这中间,包含了太多师大人的辛苦付出。暑假都没有休息,他们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这里面来了,向他们致以敬意。我对话剧即将上演非常期待,祝愿演出一切顺利,希望每一位师大人都能看到这部话剧。

对您而言,参与话剧《徐大同》的编排,您有哪些收获或者体会?

高建:先生走了三年,虽然和先生的记忆,一生也难以抹去,但面临各种工作,也不可能说经常性地去系统回忆,这次经历对我个人而言,也是一个再启发、再教育,重新思考总结的过程。

说到这,我就想起一个事,在我毕业前夕,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先生举办一个中外政治思想史教师进修班,从全国高校选了30多个青年教师来师大培训,当时师大就先生一个人,我还没毕业,1982年3月份开班,6月份结束,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先生一个人承担了这个班全部的培训任务,他主讲两门课,《西方政治思想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每周都要讲4-5个半天的课,那段时间,先生上午上课,下午跟学生座谈,晚上回家备课至深夜,天天如此。那个时候,硕大的教室里还有旁听的学生,先生站在讲台上,声音洪亮,每天都精神饱满。先生的这种拼搏精神让我印象非常深,跟先生比起来,确实在境界、工作的精神状态上都有差距。先生在80岁时还说自己,思维尚敏,身体尚健。我今年75岁,更没有理由懈怠,还得继续努力。2017年我就退休了,这些年,学校一直还返聘我,我非常感激学院学校。参与这次工作,这是对我的肯定,也是激励,只要是有利于学院学科发展,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愿意多做一些事情,这其实也是对先生精神的延续。


高建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首任院长,担任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院长,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基金政治学学科评议组专家,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民主与政治文明》和《西方政治思想史》两课题首席专家之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西方国别政治思想史》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西方政治思想史。主要学术成果:专著、教材6部,文集5部,在《政治学研究》《新华文摘》《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国别政治思想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多项。先后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教材二等奖、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天津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二名)。


照片由政治与行政学院提供

编辑:张立新


关闭

快速链接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邮政编码:300387      
津ICP备09008453号-1|津教备0385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60号|事业单位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