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本学位授权点的概况,主要培养方向、特色与优势
1.概况
本学科1995年底第6批学位授权时被批准为科学技术史(数学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向天津市学位委员会提出《关于科学技术史学科认定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申请》,经第10批学位授权审核后获批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学位授权。学位点隶属于数学科学学院,是天津市唯一的科学技术史学科点。所属学院还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并设3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和数据计算及应用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入选“双万计划”,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天津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建设专业。
2.主要培养方向、特色与优势
本学科不设二级学科,根据所属学校的条件,培养方向设有中国数学史、现代数学史、科学教育史等3个方向。
中国数学史是本学科的奠基方向,重点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名著,分析、复原中国古代数学的算法,挖掘、讨论蕴涵于算法中的理论及思想,梳理原始数学文献,探究数学史理论问题。对数学史界公认的两部很难读的中国古典数学名著《衡斋算学》和《四元玉鉴》的校勘与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获得同行专家的赞许,具有很大的影响。近几年主要研究清代数学史,对西方近代数学在晚清的传播与影响有些独到的研究,近十几年,在挖掘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史料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制度、数学教育的普及与数学知识的传播,着力于研究晚清数学教育的变革——数学教育近代化过程,已出版的《中国近代数学教育史稿》是第一部关于中国近代数学教育史的专题著述,开辟了中国数学教育史研究的新途径,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目前,研究20世纪初新学制确立前后二十年的数学教科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的史料,并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现代数学史研究方向,主要是研究中国现代数学史和现代函数论。前者主要研究20世纪初期以来,我国现代数学的发展,数学人才的培养,学术活动与交流,以及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和影响。同时,研究在此进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数学家以及他们的科学家精神。已出版了多部现代数学家访谈专著和传记,有了一定的影响。后者主要是函数论相关理论的历史研究,其中在函数的奇点理论、幂级数零点、幂级数系数及其解析开拓的关系、整值函数理论等方面有深入的探讨。有多篇研究独到的文章发表。
科学教育史研究方向,这个方向是近年来一直推进的研究方向,我校致力于建设为特色鲜明世界知名高水平师范大学,这个方向与学校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有很好的契合度,在实验科学教育史如物理教育史、生物教育史以及化学教育史上有一些积累。此外在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研究中也有一些研究。
3.特色与优势
数学史是本学位点的特色研究领域,至今已培养了 25 届 53 名硕士研究生,其中21名后来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工作,10多位已经成为当今国内数学史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云冈石窟研究院、天津理工大学等单位任职。学位点在科技史专业杂志《自然科学史研究》和《中国科技史杂志》已发表40余篇论文,出版专著10多部,如《四元玉鉴校证》《中国近代数学教育史稿》《此算与彼算:圆锥曲线在清代》《在断了A弦的琴上奏出多复变最强音——陆启铿传》《数海沧桑——杨乐访谈录》《我的数学生活——王元访谈录》等。还出版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数学史基础》。学位点曾成功主办了“第五届汉字文化圈及近邻地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第三届东亚数学史会议”。学位点成员曾在第 23届国际科技史大会获“国际科技史学会青年奖”(中国大陆学者首次获得该项奖),作为副主编单位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科学出版社,2010年)曾获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一等奖。学位点目前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数学史专业委员会(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单位,主讲的本科生课程《中国数学史》入选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成员在现代数学家口述史领域上做出了具有示范性的工作,获得传主和其他数学家的肯定。
本学科点是国内颇具活力的、有很好学术声誉的、在数学史教学与研究上很有特色的科学技术史学科点。
(二) 本年度立德树人主要成效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强化教师家国情怀。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邀请多名专家学者进行相关专题报告,教师自身修养得到提高,勇于奉献,敢于当担,下沉社区,争做志愿者,积极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
结合专业,组织研究生聆听线上有关科学家精神宣讲的讲座和报告,如聆听李文林教授的演讲“华罗庚感动中国”、张伟平院士特别讲座“陈省身先生的学术成就”、前往南开大学观看话剧《几何人生——大师陈省身》,聆听数学史学会组织的“数学家精神与中国现代数学发展”学术研讨系列报告。学生专业知识得到提升的同时,感受到了数学家的家国情怀。
依托学科点的研究资源,本年度学位点主讲的本科生课程《中国数学史》入选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并入选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相应授课教师、团队直接认定为2021年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研究生课程《中国数学史》立项为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三)本年度学位点建设主要成
科学研究。学位点发表论文14篇,其中两篇发表在《自然科学史研究》上,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1项。
人才培养。2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顺利毕业。招收3名研究生。截至2021年12月,在校研究生数为8人。学生发表论文1篇,发表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学科学版)》上。学生本年度线上聆听38场同行专家学者的报告,学术素养得到提升,这些线上共享资源弥补学位点相关研究的不足。
学术交流。2021年5月,邀请清华大学冯立昇教授做客我校“求是讲堂”,做报告“关于中国重大发明创造的认识与思考”,并且对我学科点的建设给出了很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2021年7月25日-31日,学位点1人线上参加第26届国际科技史大会(捷克布拉格,2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并报告Approach to the true value :Cui Chaoqing's inquiry into the two problems of Puguan Bingsheng and Liangshu Chuanyuan. 学位点还向第九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暨数学史分会成立40周年纪念会(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年8月)提交了4篇报告论文(后因疫情影响,会议取消未能举行,也就未能报告)。
(四)社会声誉和学科发展情况
学科点坚持学科建设,注重学科的特色建设和内涵建设,在校内积极寻求支持。2021年7月,学位点派3位代表参加了在广西民族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全国科技史学科点联席会议,与全国其他科技史学科点共同讨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与机遇,会议上代表介绍了本学科点的发展情况和发展规划,得到同行专家的肯定、鼓励和指导。结合会议的讨论,学科点认为在我校这类师范院校发展科技史是很有意义的也是有基础的事情,应该将科学技术史学科固有的交叉特性发挥出来,寻求学校优势学科——世界史、中国史以及教育学的合作与帮助,建立更广泛的合作研究平台,目前提升计划在年底已经写入了学校的规划。
本年度,学位点引进了杨静副教授,科研力量得到加强,2022年会在近现代数学史研究领域招收硕士研究生。
二、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
(一)师资队伍
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有中国数学史、现代数学史、科学教育史等3个研究方向,共有师资1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人。中国数学史方向师资教3人,正高级2人。现代数学史方向师资3人,副高级2人。科学教育史方向师资9人,正高级3人。
(二)科学研究
2021年主要在研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项,国家级项目1项。学位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2篇发表在《自然科学史研究》上。
(三)教学科研支撑
科研支持平台:数学一级学科点;科学史研究所、数学教育研究所、物理教育研究所、化学教育研究所、生物教育研究所、教育史研究所等校内研究所。图书馆系列电子资源数据库和古籍资源库。研究生见习基地:校古籍保护研究院古籍修复实验室。
(四)研究生奖助情况
研究生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和学校学业奖学金。每年根据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奖学金评定细则。2021年在校学生8人,获奖情况:3人获二等学业奖学金,2人获三等学业奖学金,2人获助学金。覆盖面达到87.5%。研究生在校3年学习期间均可获得奖励或资助。
(五)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
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提高思想铸魂育人成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邀请魏进平、翟昌民、李海涛等知名学者教授为师生进行专题讲座。抓好支部建设和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助力毕业生离校最后一公里”活动;研究生积极参与抗疫相关志愿活动等。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高实践育人效果。落实好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政教育首要责任人的责任,充分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用,管好教育教学课堂主阵地,建立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和管理体系,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提升管理育人实效,真正做到“三全育人”。积极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微信群内答疑的方式,为兴旺里社区同学解惑答疑,助力“双减”,为学校周边中小学开展课后辅导等。落实培养方案创新实践学分,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三助一辅”活动、研究生数学建模活动,聆听学院邀请的多场学术报告,客观记录和认证学生在学期间参与思想成长、实践实习等活动的经历和成果,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人才培养
(一)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情况,研究生就业基本状况
严格按照教育部和天津市、学校有关研究生招生的规定执行。加大宣传力度, 吸引国内更多优秀本科生报考我院。学院成立研究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和指导学院 2021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工作,学院各个学科专业成立复试专家小组,成员由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组长由学科带头人担任。秉着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在调剂、复试、录取等环节中严格把控生源质量。
本学科点2021年6月毕业2人,都获得科技史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都进入中学任数学教师。2021年9月招生3人。截至2021年12月在校生8人。
(二)研究生在学成果情况
2021年研究生发表论文1篇,发表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学科学版)》上。学生提交会议报告2篇。
(三)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所属学院鼓励和支持任课教师改进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课程建设平台,深化教学改革,灵活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所有课程均由了解本学科研究现状、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承担。教师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不断优化课程内容,突出本学科的前沿成果,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1年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优化课程体系。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环节,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一级学科基础课、学科方向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跨学科选修课、学科方向专业选修课。
专业课程《中国数学史》立项为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四)研究生参加学术训练和学术交流情况
学术训练。学院通过制定详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对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生开题、中期检查、科学研究、学位论文、社会实践等环节进行规范要求,确保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制度化系统化。导师作为培养研究生第一责任人,承担研究生学术训练的职责。通过开题、中期检查、学术报告活动等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创新团队等对研究生进行严格的、系统的科研训练。研究生通过“助教、助研、助管”等方式参与科研、教学活动以及创新创业项目等,也进一步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每年组织研究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加强学术交流,扩大研究生科研视野。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学术交流,资助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聘请国内外专家做学术报告,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学术交流。研究生充分利用线下和线上资源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参加研究生学术论坛会议、研讨会等。通过参加学术论坛活动,学生了解了本学科专业及交叉专业科研发展,开拓了科研视野,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本年度组织学生线上听了学术共同体38场同行专家学者的报告,学术素养得到提升。这些线上共享资源弥补学位点相关研究的不足。
(五)学位论文质量
2021届共有2名研究生毕业,毕业论文全部一次性通过查重检测,外审的6个评价(每篇3个)中,获得个4优秀,1个良好。最后都通过答辩,1篇获得优秀,1篇获得良好。
(六)质量保证制度建设情况
所在学院认真研究学生培养机制,以学校出台的系列质量保证制度文件为指导,2021年修订了“2021级研究生培养方案”、“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办法(2021年)”、“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办法(2021年)”;制定了“数学科学学院2021年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细则”、“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遴选与招生资格认定实施细则”等文件,力求在质量保证制度下培养较高水平的研究生。
四、服务贡献
2021年,研究生主要就业途径是进入中小学任教。她们无论是在业务工作上,还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都勇于奉献,敢于担当,成为单位青年教师的优秀代表。这些优秀的毕业生为母校赢得了声誉,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与好评。随着中小学对优秀数学人才需求的增加,以及中小学“双减”课后服务实践平台的搭建,本学科必将为教育部门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 由于学位点发源于数学史方向,现有的科学史研究所平台挂靠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管理也属于数学科学学院。科技史是既有人文科学特征、又有实证科学特点的文理“交叉学科”。从管理上看,不能兼顾学科、方向之间的差异,相关人员、机构的积极性未能有效发挥出来,平台作用也未能完全发挥出来。
科学技术史学科的交叉性决定,学科做强、做大不可能依靠某一专业学院或者某一部门独自完成,需要全校统筹安排,激发学科的活力。这也是全国大部分科技史学科点面临的共性问题。
2. 研究方向内涵式建设不够,与之关联的研究人才不足,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大。 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还不够,生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国内、国际科技史界的交流不够,需走出去和请进来。
(二)改进措施
1.建立跨学院、跨学科的共建平台。结合学校、学院十四五规划,将现有的科学史研究所升级为校管研究机构,以此为平台,调动相关人员、机构的积极性,考核适当倾斜,参考按人文学科标准,激发科技史这个交叉学科的活力,扩大招生规模和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开展各种教学、科研活动。
2.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定位,着眼于内涵和特色建设,立足数学科学学院,拓展数学史研究,同时发挥科学史研究所的跨学院、跨学科的平台优势,整合全校资源,以问题为导向,契合国家师范专业认证的总体要求,科教结合,开展科学史、科学教育史、教育技术史、中国科技典籍研究及保护研究,加强团队建设,增加更多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