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社会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服务 >> 正文
【媒体看学部】天津日报:“孤独”的受骗者── 老年人受骗倾向影响因素调查
2019-07-11 17:46  

   随着“银发浪潮”到来,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日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涉老诈骗案件更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热点问题,此类案件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损害了老年人(尤其是那些没有能力弥补损失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从而进一步损害家庭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有研究发现,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更容易受到误导性广告的欺骗,即受骗倾向更高。受骗倾向是指当存在一些反复出现或明显的警示线索时,个体仍然被操控或被骗的可能性,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老年人上当受骗的风险程度。因此,有必要对影响老年人受骗倾向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考察,为管理部门制定预防老年人上当受骗的相关政策等提供理论依据。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部长、老年心理研究所所长吴捷近日带领其多名研究生,针对老年人上当受骗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老年人受骗倾向的影响因素,包括探明影响老年人受骗倾向的社会人口学因素(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日常生活是否需要医疗帮助)及其与人格特质(外倾性、亲和性与神经质)、孤独感(情绪孤独与社交孤独)的关系,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调查范围

  该研究从天津市的6个社区抽取了321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这些老人年龄均为60岁及以上,受教育水平至少为小学及以上,能够熟练运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无重大身体疾病。

  其中,男性老年人(占49%)与女性老年人的数量(占51%)近乎持平;年龄范围在60-64岁、65-70岁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42%和33%),71-74岁、7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较低(分别占18%和7%);已婚(配偶健在)的老年人占大多数(占87%),还有1%的老年人未婚,丧偶、分居或离婚者占12%。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多集中于初中(占21%)、高中或中专(占35%)和大专、大学及以上(占41%),仅有2%的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为小学。老年人的月收入水平范围较广,其中2000元及以下的老年人占6%,2001-3000元的老年人占38%,3001-4000元的老年人占24%,4001-5000元的老年人占16%,5001元及以上的老年人占17%。日常生活中需要医疗帮助的老年人的数量(占63%)约为不需要医疗帮助的老年人(占37%)的2倍。

  调查中,编制的老年人受骗倾向问卷包含18个条目,涉及的受骗情境有:医疗保健、电信银行诈骗、投资理财、紧急情况求助、低价兑换贵重物品等,涉及的老年人受骗心理包括:盲从、贪图利益、易信“权威”、迷信、信息渠道匮乏、“性善”、过于关心自身健康、不想麻烦晚辈等。

  调查结论(1)

  孤独感易导致老年人受骗

  该研究发现了情绪孤独及社交孤独与老年人受骗倾向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社交孤独感,能够正向预测老年人受骗倾向。也就是说,老年人社交孤独水平越高,其受骗倾向越高。

  吴捷介绍说,孤独感是目前老年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一种通常伴随着低落心境和抑郁情绪的心理状态,孤独感包括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两个方面。其中,情绪孤独是缺乏亲密亲情(爱情或婚姻)的结果;社交孤独是缺乏重要社会关系、朋友或社区联结的结果,通常伴随着痛苦和社会边缘感。

  多数研究表明,孤独感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老年人所感知到的孤独感越强烈,其生活质量水平越低,越容易体验到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因而,为了克服孤独感所带来的消极效果,老年人往往选择扩大社交范围。于是,产品销售人员、金融诈骗分子就可能利用老年人渴望摆脱孤独感的心理,给予其“情感关怀”,从而导致老年人受骗倾向的提高。

  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能够使个体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提升幸福感。其中,归属的需要属于基本心理需要之一,是指个体积极参与到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团体或他人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以获取归属感。当个体归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孤独感会促使个体寻求“情感替代物”以弥补内心痛苦。但是,如果“情感替代物”寻求不当,会提升老年人的受骗倾向。例如,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孤独感水平对保健品的消费具有稳健正向的预测作用,即:老年人孤独感水平越高,越容易在销售人员的聊天、陪伴等“情感关怀”下轻信其说辞,从而购买保健品。

  此外,孤独感个体容易产生自我贬低心理,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受欢迎,也无法适应社交场合,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相对较大,更容易采取顺从的行为方式。因而在诈骗分子的“情感关怀”下,有孤独感的老年人容易对其产生信任及顺从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有孤独感的老年人可能会选择满足诈骗分子的要求,从而上当受骗。

  “调查中发现,很多老人因购买实为假冒伪劣产品的‘保健品’而受骗,理由不乏‘推销员常陪我聊天’‘就算他们是骗子,可比自己孩子说话还温暖’……”邢彤说,有一些案例中的老人因丧偶、子女忙于工作或移居海外而无人陪伴,强烈的孤独感使其渴望被关注、渴望与人倾诉,却又未保持良好人际关系、信息渠道较少,容易被保健品推销者营造的火爆而温暖的“讲座”场景感染。除了对保健品与药物识别不清,受骗老年人更多是因“情感替代物”寻求不当,乃至豪掷千金买回一堆假冒伪劣产品,或是盲目扩大社交范围,落入婚托的陷阱。“其实分析发现,不少被骗者并非一点儿辨识能力都没有,而是摆脱不了‘亲情关爱、殷勤上门’等忽悠老人的常用‘情感套路’。不少被骗者家属事后后悔不迭,表示若能及早对老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爱,老人可能也不会做出偏激的事来。”邢彤说。

  吴捷提醒说,情绪孤独会随着老年人亲密关系的改善或者发展新的亲密关系而消逝,而社交孤独感的缓解则主要依赖于各种社会互动与社会交往。

  因而,社交孤独感是影响老年人人际交往频率的主要因素,更容易导致老年人的受骗倾向。老年人社交孤独感的缓解可以帮助其避免进行盲目社交,从而有效降低其受骗倾向。

  调查结论(2)

  渴望身体健康受虚假宣传暗示更强

  问卷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需要医疗帮助可以影响老年人受骗倾向。即:男性老年人的受骗倾向显著高于女性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医疗帮助的老年人受骗倾向显著高于不需要医疗帮助的老年人。

  “这可能是和相比于女性,男性更偏爱冒险,对环境中其他人的行为不太敏感,且过于自信,更容易相信他人有关。”吴捷解释说,因而,男性老年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更可能因为轻信他人说辞,忽视周围其他人的异常反应,从而上当受骗。而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医疗帮助的老年人,因其内心渴望身体健康,对于给家人、朋友增添负担心怀愧疚,又由于其对保健品和药物识别不清,无法正确分辨某些不法商家的虚假宣传,因而其内心受暗示性更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更容易听信那些所谓“专家”“权威”对某些三无保健产品“药到病除”的说辞,从而上当受骗。

  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研究的吴捷研究生之一、天津师范大学研二在读学生邢彤告诉记者,很多保健品诈骗案件的受害者,便是日常生活中需要医疗帮助的老年人。“许多老年人买保健品被骗,犯罪分子就是抓住了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医疗帮助的老年人渴望身体健康、对保健品和药物识别不清的心理,通过对诈骗对象的精准筛选与会销推介,将普通保健品包装成号称防癌、包治百病的‘神药’以高价销售。”邢彤说,有些老年人买了上千元甚至近万元一盒的保健品,进货价实际才几十元。

  调查结论(3)

  以自我为中心 受骗风险高

  “本研究还发现了人格特质中的亲和性、外倾性与老年人受骗倾向的负相关关系,以及神经质与老年人受骗倾向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亲和性,能够负向预测老年人受骗倾向。也就是说,老年人亲和性水平越高,其受骗倾向越低。”吴捷表示。

  他进一步向记者分析说:首先,外倾性是一种帮助个体积极应对社交和现实世界,并体验积极情绪的一种人格特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外倾性水平较高的个体一般具有自信、精力充沛和乐观等特点,因而,在遇到问题及复杂信息时,外倾性水平较高的老年人不再只考虑靠自己“消化”,而是通过采取寻求帮助等积极应对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从而能够使受骗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内。而另一方面,外倾性水平越低,老年人在社会交往中越容易出现困难,表现害羞、怯懦、沉默,在人际交往方面困扰较多,越容易在诈骗犯罪分子的一步步“温柔陷阱”。

  其次,神经质水平较高的个体,其特点一般是容易焦虑、紧张,时常感觉到压力且情绪容易波动。已有研究发现,神经质水平越高,个体在决策时越容易采取冒险策略,神经质与冒险行为呈现强烈而持续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低神经质的老年人,其认知能力一般保持良好,且身心健康。因而,在作出购买行为前,神经质水平较低的老年人更可能持谨慎态度,再三考虑后才决定是否购买物品,因而其受骗倾向可能越低。

  吴捷说,最重要的是,通常来说,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适时地听从他人建议。亲和性水平较高的个体,其形象可以刻画为:外表温和,内心柔软、充满同情心,整体上易信赖同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高度亲和性的老年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往往是合作的,更多的是以团体为取向。与之相反,亲和性水平较低的老年人则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往往使其对于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过度自信,从而导致其受骗风险的提高。此外,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会收集到各种信息资料,并通过思想及情感活动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推理、分类及归纳,最后做出判断。而这种社会认知能力会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下降和社会活动的减少逐渐受到损害。亲和性水平较高的老年人在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同时,也增加了其所获取信息的渠道,维持了自身的知识储备能力和社会判断能力,从而导致了其受骗风险的降低。

  专家支招

  人格特质可预测老年人受骗倾向

  在为降低老年人受骗风险“支招”时,吴捷表示,老年人的不同人格特质对其受骗倾向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可以通过人格特质,预测老年人的受骗倾向。

  他介绍说,作为一种激发个体行为的内驱力,人格特质具有指挥行为的能力,个体在进行社会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或选择的行为往往源于其人格特质。例如,外倾性人格特质能够帮助个体在遇到复杂信息时,对信息进行更好地整合和分析,从而帮助个体做出决策。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个体的消费决策风格和消费行为、金融及风险决策、信息加工过程等。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拥有不同人格特质的老年人在与人交往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在面对问题时所采取的解决方法也是不同的。例如,在遇到问题时,外倾性水平较高的老年人倾向于采取成熟的、积极的应对方式,如寻求社会支持、求助、问题解决等,而内倾性个体则倾向于采取自责、幻想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邢彤举了一个内倾性个体受骗的例子:85岁的张大爷,接听了一个诈骗电话,对方声称收到“红头文件”要逮捕他,须缴纳80万元保障金以自证清白,于是张大爷被人忽悠着将房子以低价卖给了一家公司,并且这一切都没有对家人提及。“由‘这一切都没有对家人提及’可见,内倾性水平较高的张大爷擅自采取了冒险策略,未寻求帮助等积极应对方式。”邢彤说。

  “因此,在相关管理部门为降低老年人受骗风险提供指导时,不但应鼓励老年人进行适量社会交往,以缓解老年人社会孤独感,而且应注意根据老年人人格特质中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吴捷提醒说,老年人及其家人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拓宽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加强老年人社会判断、信息鉴别等能力,降低其受骗风险。

  五类老人

  不易受骗

  ■ 女性老年人受骗倾向低于男性老年人

  ■ 神经质水平较低的老年人受骗倾向可能越低

  ■ 亲和性水平较高的老年人受骗风险较低

  ■ 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医疗帮助的老年人受骗倾向低于需要医疗帮助的老年人

  ■ 外倾性水平较高的老年人能够使受骗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

来源:2019年7月11日  天津日报  第9版

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19-07/11/content_213183_1249946.htm

关闭窗口

版权归天津师范大学所有